镜头中的生命之光
作者:本报记者 丁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镜头中的生命之光

——记无手摄影家郑龙华

  “清晰的聚焦、精彩的瞬间、完美的构图、绚丽的色彩,谁能相信这些图片竟然出自一位无手摄影家!”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展出的“生命之光”摄影展览引来了观众的啧啧赞叹,这里展出的100位残疾人的精彩人生令人敬仰,把残疾人勇敢坚毅、执著不懈的精神进行了一次放大。而这100位残疾人精彩人生的记录者郑龙华更是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谈起此次摄影展的初衷,郑龙华说:“我想通过自己的拍摄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并将我采访到的珍贵资料组成专题,在举世瞩目的奥运期间举办大型摄影展,将中国残疾人乐观、坚韧的精神风貌展示给全世界。因为我和这些人一样都无法拥有一个健全的身体,但我们都在享受着绚丽多彩的人生。”

  郑龙华幼年就失去了双手。父母对小龙华的悉心呵护让他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和常人有所不同,直到8岁那年,学校老师的一句“你会自己吃饭吗?你会自己穿衣服吗?”深深地刺痛了郑龙华幼小的心,在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从那以后,他拒绝家人的帮助,在艰难中学会了吃饭、穿衣、洗漱等生活自理技能。

  1981年,郑龙华第一次触摸相机。那台海鸥120相机是老同学车静光赠送的礼物。这个举动给了他面对生活的信心,也给他带来了极大挑战。从安装、拍摄到冲洗,困难重重,郑龙华以超人的毅力,经受了几十、上百次的失败,终于拍出了第一张合格的照片。

  经过两个多月的“练兵”,郑龙华“出山”了。在为乡亲们的拍摄中,郑龙华的创作热情也不断高涨。

  身为残疾人的郑龙华,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要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残疾人的生活面貌。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时,郑龙华这个愿望在这时化作了走遍全国采访百位残疾成功人士的清晰构想。2006年5月,郑龙华拿着妻子为他攒下的35万元钱踏上了他的圆梦之旅。直到2008年5月28日,郑龙华走遍中国34个省市102个县乡的风雨历程才得以结束。 7万公里的漫漫长路、15万字的心路历程、500余幅纪实照片,成为他这次采访的最大收获。

  郑龙华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每天都在收获感动。一位甘肃天水的环保志愿者袁建民给郑龙华留下了深刻印象。郑龙华说:“这位身高只有70厘米,体重不足35公斤的环保卫士自2000年起,先后‘走’遍了全国89个大中城市,行程3.8万公里,用身残志坚的精神唤醒沿途市民,共同保护环境、呵护自然。”就是这一份坚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让郑龙华敬佩,也更加让他有了一份记录的冲动和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跋山涉水的异地采访,对于健全人来说尚是苦差,对失去了双手的郑龙华来说更加艰难。一次,郑龙华去广西百色采访残疾人阮文凭。一路上郑龙华从火车换到汽车,到山脚下再改坐农用车。当农用车在山路上爬行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停下来时,郑龙华以为马上就可以到学校休息一下了,司机却告诉他,还要徒步走大约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早已筋疲力尽的郑龙华以坚强的毅力和超人的勇气爬上了山。他想找水喝,却发现这里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只能靠雨水维持日常生活。而就是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阮文凭以残疾之躯,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之巅支起一个教学点,数十年如一日地培养孩子们,这让郑龙华为之感动。站在阮文凭面前,郑龙华忘记了自己的累、渴、饿……

  这些采访对象和郑龙华都有着或多或少类似的经历,都是在困境中成长,在艰难中学会豁达,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都有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在郑龙华拍摄的照片中,记者看到了残疾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虽然身体缺陷让观者心痛,但他们自信的表情却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郑龙华说:“也许正因为我和他们一样无法拥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所以这些残疾人面对镜头时才会显得如此自然而平静。当然这也是我的初衷。我不想利用他们的残缺身体刺激人们的视觉,对我们这类群体产生怜悯或者由此而来的敬佩之情,我只想用最平和的镜头表现最真实的残疾人,向世人证明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与正常人别无二致,甚至更加精彩!”

郑龙华为了摄影艺术不惜跋山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