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探讨诗赋文化发展——
以优秀诗赋彰显时代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张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但人类数千年来那些基本的情思与诗歌审美的元素依然没有变,有节奏从而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与朗朗上口的诗句与诗句间的呼应依然没有变,只不过自由诗是将节奏和旋律内化在诗句与篇章中,而在古典时代的成熟时期,人们是以格律和韵脚包装了诗歌,让诗歌的语言与结构呈现出凝练、华丽的形式之美,比如我国的格律诗词,到了今天,人民和人民领袖都依然喜欢这些形式与内容精美无比的古典诗歌。 ”在谈到诗词之美时,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吉狄马加深情表示。

  日前,由《诗刊》社举办的以“诗赋与时代精神”为主题的《中华辞赋》改版座谈会在京召开。吉狄马加、郑欣淼、倪健民、廖可斌、钱志熙、方铭、范诗银、李少君等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华辞赋》未来办刊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诗赋事业建言献策。

  辞赋属于“诗余” ,是诗的延续和扩展。辞赋受格律的约束较少,所以能充分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历史的天空驰骋,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看来,发现、培养一个诗赋创作人才是不容易的,“重视发现新人、培植新人,看到新作者稿件不错的话,就要非常热心地扶持和支持。在当前信息发达、交流很充分的情况下,编辑部更应该成为强有力的编辑部。 ”郑欣淼说,让诗赋在当代更好地发展,重视人才培养是一方面,加强诗赋理论研究是另外一方面,“不仅是传统诗歌理论的研究,更多的是要立足当下,与当代诗赋发展相结合,让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创作实践” 。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认为, 《中华辞赋》在栏目的设置上,更应考虑赋的形成历史、赋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表现形态、各种赋体固有的特点、当下赋创作的现状等,设置能够涵盖赋的历史与现状、对赋的发展能够发挥引领作用、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栏目。在“涵盖”的前提下,把“赋”的样式、体裁等“一网打尽” ,让各种样式的赋都有“安身之地” ,不同风格的作品在“争奇斗艳”中互相促进、不断发展。

  “新体诗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取得的成就很大,现代人写古典诗词,同样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新旧双方应该抛弃成见,多研究对方的优点,多从对方汲取营养。 ”在谈到当代诗赋文化的发展时,甘肃省委办公厅原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陈田贵如是说。在陈田贵看来,诗赋发展要相互包容、相互争鸣,体现时代精神,百年来,诗歌巨擘们从来都是新旧兼善的。

  “赋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体现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文体,赋或者楚辞,它们不仅仅是言志的或抒情的,实际上也是叙事的,是把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都综合在一起。 ”在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看来,赋有百科全书式的特点,所以赋写起来很复杂。“像班固和张衡都号称写一首赋的时候,写出来要花10年或者十几年时间,我们提到的诗词曲相对是比较通俗一些的,赋略复杂一点。所以在刊发作者作品的时候,可以在赋里面加入一点诗词曲栏目的内容,让阅读相对更活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