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诗剧《家乡》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 孟祥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杂技诗剧《家乡》

一派田园气息

杂技诗剧《家乡》剧照

  “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你们会把村里的普通生活带到杂技舞台上,你们的想法太好了,有机会希望你们能到我们村里演出,让老少爷们都看看,杂技是怎样反映咱们农村生活的!”看了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的杂技诗剧《家乡》,一位老乡兴奋地对该团团长张治国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杂技诗剧《家乡》是德州市杂技团刚刚推出的一台反映农村生活场景的杂技舞台剧,刚一推出便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这台杂技舞台剧分为《田野》、《午后》、《阳光》、《小溪》、《大地》、《风雨》等12个部分,几乎每个场景反映的都是农村日常生活的片段,农忙时的辛勤劳作、午后的小憩、农村少年的嬉戏等都融入其中,让观众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田园气息。

  在该剧总导演何少伟看来,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是杂技节目朴素的审美期待。在观众的内心深处总是蕴涵着无数的惊奇和欢笑,期待着在杂技观赏过程中被引发和释放。只有看似不经意而实则是艺术家的精心设计的艺术创作,才能够迅速开启观众情感的闸门,让观众在惊叹和笑声中自由开放地敞开心灵。为此,何少伟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杂技的表现契机,在他看来,杂技艺术产生于民间,并且从来没有离开民间,如果用杂技艺术反映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把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完美地结合,就一定会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富有时代光芒的崭新意趣。

  “一辈辈生活在德州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父老乡亲赋予了我无穷的灵感。”何少伟告诉记者。他说,父老乡亲们长年累月默默耕耘,用他们流淌的汗水浇灌着一草一木。他们的坚定、乐观和执著,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产生了为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冲动: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细心呵护着自己土地上的嫩芽,直到草木葱茏。他们是最值得我们歌颂的人。成立于1958年的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之一,该团演出的节目具有鲜明的鲁北地域特色,他们的《水流星》、《舞中幡》、《蹬伞》、《钻地圈》、《快乐的炊事员》、《狮子舞》等优秀节目多次在全国杂技汇演中获奖。在杂技诗剧《家乡》中,德州市杂技团的一些原先比较成熟的节目都包括其中,只是导演对这些节目进行了重新编排。

  杂技诗剧《家乡》在艺术表现上摒弃了那种把各个杂技节目顺序堆砌的做法,力求整体效果的完整性。一直从事舞蹈创作的何少伟在编排这台节目时,把杂技节目和舞蹈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为了把这两个艺术品种更为有机地结合,并让它们产生审美的化合作用,何少伟进行了很具艺术品位的演绎和包装,他匠心独运地将一幕幕司空见惯的农村生活场景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在舞台的绝美意境中一一展开,让观众在田园的诗意中体味一分温馨、一分感动、一分浪漫、一分无法言传的隽永与眷恋。从而使整台演出的舞蹈和杂技得到了有机结合,浑然天成,让观众看到了两种艺术形式完美交融的艺术美感。

  整台节目被编排得生动而富有气韵,处处充满着奇思妙想,如《欢乐的草帽》、《村里的小妞妞》、《辛勤的劳作与月夜的思绪》、《甜蜜的天空、欢乐的青蛙》等,在充盈着淳朴的田园气息中,让人充分领略了舞蹈和杂技带给大家的艺术享受,体现出编创者的创新意识。

  精彩的节目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但张治国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告诉记者,今后我们要把杂技诗剧《家乡》推向全国,让精彩的节目为全国的农村观众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