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君
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评选中,军队有四台话剧作品入选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如果要找出《黄土谣》、《马蹄声碎》、《独生子当兵》和《天籁》这4部作品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或者说找出它们共同特点的话,我想说,那就是对于心灵世界的探询、关注与呵护。无论这些剧作表现的是当代题材,还是革命历史题材。
《黄土谣》、《独生子当兵》作为展示当代军人以及相关生活的作品,继承了军旅戏剧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立足于当下社会和人的情感震荡,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构建,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官兵的鲜活生活状态,而且通过军人与亲朋好友的联系,将军营与整个社会连在了一起,将改革开放的时代氛围和社会情绪注入个体的生命形态和心灵形态中,刻意挖掘人物、故事背后的心理和精神内涵,体现了较强的社会涵盖力和时代厚重感,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力量,同时也使人物形象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丰满。
《黄土谣》这部根据真实的生活原型改编之作的叙事视点和人文观念,对我们的戏剧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写作过程中,创作者省略、简化了一家人“还债”的过程,却没有省略或简化人生,甚至还强化了宋家三兄弟和每一个剧中人的价值选择,强化了他们选择的艰难。
在这个基础上,创作者没有回避宋老秋一家人的还债行为所面对的现实压力和内在苦闷。还钱虽苦,但苦也得咬着牙承担。任何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做人方式或者作出什么样的判断,都不是不证自明的,而是与每个人内在的心理驱动息息相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土谣》不仅使一个“主旋律”形象获得了有力的心理支撑,而且成为对于人,对于人的生命、对于人的心灵的一种观照与呵护。
《独生子当兵》是一部直面今日军营生活的喜剧作品。没有了炮火和硝烟,没有了身经百战的经历,创作者笔下的军营生活依然多姿多彩,分外充实。
作为红色历史题材的《马蹄声碎》、《天籁》的创作者,试图从改变叙事策略的角度重建“革命”认同意识,以期完成对于当代个体富有感召力的历史叙事。在促使革命者走上革命道路的心理动机阐释上,按照当代文化的逻辑,颠覆了传统的“压迫—仇恨—复仇”的阶级斗争模式,从而转换了这类作品深层的、支点性的价值支撑,带给人以时代的新意。
从人的心理层面,从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人性矛盾入手写长征和长征精神,大概是这两部作品和剧中的诸多人物打动观众的地方。这种情感和心理的切入视点,使剧作的主题从单一地颂扬英雄主义,延伸到关于信仰和理想等精神层面的深入思索上,强化了我们与现实人生和人生体验的血脉联系,从而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