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作者:王祖皆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祖皆

  2004年初,作为总政歌剧团团长,总政首长明确交代要我再抓一部民族歌剧。在哈尔滨全军创作题材规划会上又领受了中宣部的任务:要为2005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推出一部歌剧。我们最早想到的就是《野火春风斗古城》,理由有三条:首先,它是一部抗战题材的“红色经典”作品,故事精彩、人物生动、事件单一、主题鲜明;其次,它具有适合歌剧艺术来表现的较大的含“情”量,例如金环的牺牲、杨母的跳楼等,全剧充满了民族情、战友情、姐妹情、母子情以及男女之间的恋情;再则,这部作品既有小说,又有电影、电视连续剧作铺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激起人们的“红色记忆”。于是,我们调集了军内外的一流主创:编剧孟冰,作词王晓岭,作曲张卓娅、王祖皆,导演胡宗琪,舞美设计黄楷夫,用强强联手、立体操作的方法来打好这场攻坚战。

  我们在对《野》剧原著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有的故事框架,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特别是要坚守住《野》剧所传递出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调动音乐和舞台的一切表现手段加以重点烘托和渲染,唱响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

  既然要搞民族歌剧,就得回归民族歌剧本体,保持民族歌剧特质,继承民族歌剧传统。它需要有民族的音乐形式。学习《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优秀民族歌剧的成功经验,以戏剧为基础,以人物为核心,以音乐为主导,着力解决好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音乐性这一对主要矛盾,用歌剧的特殊方式去寻求主题的深化,推动戏剧的展开。

  《野》剧的故事发生在河北保定。因此,《野》剧的音乐也是以河北地区的戏曲、民歌为主要素材,兼以晋、鲁、豫地区的音乐和日本音乐,加以嫁接组合的,使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著名歌剧理论家居其宏看完《野》剧后发表感言说:“像以前《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这样的民族歌剧,如今在新世纪几乎是一脉单传,而总政歌剧团把它继承和发展了。”

  作为20世纪世界重大文化成果之一,被人们称为“朝阳艺术”的音乐剧,已成为受众面最广的音乐戏剧样式而风靡全球,在中国也逐渐引起了艺术家和观众的青睐。它的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以及既通俗又时尚的艺术风格,征服了亿万观众。为了使《野》剧能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我们有意识地在从现实转入历史的混声合唱《国耻家仇》;高自萍和银环的二重唱《吸引力》;高自萍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终日黑暗惊慌》、《跟我走吧》;陈瑶的《捷报》、《再回来》;银环的《心追风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众记者演唱的《今天有新闻》等唱段处,从唱词到音乐以及导演的舞台调度、舞台处理上都融进了许多音乐剧的元素。

  为了用现代意识来演绎“红色经典”,我们主创别出心裁地为全剧增设了一位当代女大学生陈瑶,以她在生日时收到爷爷的礼物——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开始,让她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穿越60年的历史,展现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陈瑶的加入改变了平铺直叙的戏剧结构方式;陈瑶的加入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找到了融入现代手法的通道,打破了“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的界线,这样可以产生“间离”效果,有助于引起观众的理性思考。

  应该说,《野》剧的创演,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凝聚了主创人员的集体智慧,凝聚了演职人员的辛勤劳动,自始至终得到了总政首长、总政宣传部领导的悉心指导,也得到了中宣部领导的支持与厚爱。我们一定再接再厉,不断打磨、不断修改、不断提高,使《野》剧真正成为留得下、传得远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