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间职业剧团成为戏曲演出生力军
作者:本报记者 孟祥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专业戏曲团体面临很大困境,经常出现“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的尴尬局面。然而,福建沿海民间职业剧团演出却如火如荼,演出市场日益活跃。当前,福建省共有765个民间职业剧团,这些剧团吸收了大量专业戏曲人才,不仅在当地农村演出火爆,许多剧团还积极开拓东南亚的演出市场,出现了民间戏曲拓展海外市场的趋势。日前,本报记者就福建民间职业剧团演出火爆的原因、生存现状等问题对福建省一些戏曲专家进行了采访。

  福建民间戏曲市场蓬勃发展

  福建省民间戏曲学会会长陈耕告诉记者,在调研中他们发现福建省民间职业剧团近年来非常活跃。陈耕说,福建省目前的民间戏曲市场主要分为:歌仔戏市场,高甲戏市场,莆仙戏市场,闽剧市场以及潮剧市场。全省共有765个民间职业剧团。从演出场次上看,歌仔戏、高甲戏、莆仙戏、闽剧、潮剧团年平均演出250场,以每场观众700人为计,总计年观众数近1亿人次。布袋、傀儡和皮影团以每个团年平均演出127场,以每场观众约50人为计,总计年观众数超过1亿人次。从戏金上看,这些民间职业剧团每年可创造超过4亿元的经济效益。

  每一处戏曲市场都充满了勃勃生机。福建省剧协负责人吴新斌说,民间职业剧团已经成为福建省戏曲演出的主力军,成为民族民间文化重要的传承人、保护人。民间戏曲市场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艺术演出市场,成为沿海城市和乡村基层百姓重要的文化娱乐和文化消费市场。随着民间戏曲市场蓬勃发展,民间职业剧团开始不断吸收专业戏曲人才。厦门市闽南文化歌仔戏剧团团长郑国辉告诉记者,以往演员想方设法由民间职业剧团挤入专业剧团,如今却出现了人才的逆向流动,大批戏曲骨干人才纷纷由专业剧团流入民间职业剧团,以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出场所也逐渐由野台转向室内固定剧场。一些剧团在东南亚的演出逐年增多,出现了民间戏曲拓展海外市场的趋势。

  民间戏曲有广阔生存空间

  在经济迅猛发展,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民间职业剧团何以大量涌现,民间戏曲市场何以日益壮大,陈耕告诉记者,福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为民间戏曲市场的产生与繁荣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另外,民间戏曲职业剧团的繁荣跟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文化尤其是对民族民间文化越来越重视有很大关系。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吴慧颖说,当地政府在相关条例中,将宫庙、民间信仰纳入民俗文化的范围,民俗活动因此得以重现生机,而作为民俗表演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戏曲演出,随之恢复并逐渐活跃,形成市场,也在情理之中。

  在调查中,陈耕发现,尽管戏曲面临着电视剧、电影等其他娱乐方式的冲击,但由于戏曲却有其他艺术门类不能比拟的独特吸引力,现实的需求也为民间戏曲开辟了生存的空间。另外,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使城镇和乡村都有越来越多的老年观众,他们对传统戏曲情有独钟。总之,民间戏曲依然有着相当广阔的生存空间。

  民间职业剧团作用不可低估

  民间戏曲市场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的产物,服务于当代,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民间职业剧团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吴慧颖告诉记者,民间职业剧团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戏曲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民间职业剧团的悄然兴起是中华民族文化全面复苏的表现,它已成为民族传统戏曲的主要载体之一,民间戏曲市场的蓬勃发展使“戏曲灭亡论”不攻自破。吴新斌表示,由民间职业剧团、戏主、中介、政府及相关产业共同构成的民间戏曲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和相当的市场规模。在民间戏曲演出繁荣的同时,与戏曲演出相关的各产业如服装业、灯光音响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开始走向专业化服务的道路。

  而陈耕、吴慧颖则认为,民间演出市场发展壮大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民间职业剧团在艺术生产、内部体制和经济运作上的种种模式,为一些专业艺术团体的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演出市场的规范等打开思路,汲取灵感。

  在采访中,专家们纷纷表示,任何一位真正深入基层,了解福建沿海民间戏曲市场的人,都会为生机蓬勃的民间戏曲、传统文化而激动。对于这样的大好局面,我们应该继续放水养鱼,把这个市场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做成福建戏曲大省的招牌,做成福建文化走向世界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