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为百姓与学术搭桥
——访《百家讲坛》栏目策划人解如光
阎崇年
刘心武
纪连海
孔庆东
易中天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自开播以来,几经调整,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伴随着收视率的不断飙升,阎崇年、刘心武、易中天等讲坛明星学者的蹿红,文化出版业的推波助澜,尤其是易中天《品三国》书稿实行无底价竞标引起媒体的轰动,《百家讲坛》已经成为央视十套的重要品牌,广受观众的欢迎。作为电视平台, 《百家讲坛》何以能够从众多栏目中脱颖而出,并引发一系列的文化现象,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该栏目的策划人解如光先生。
学术研究的最终成果应该服务于大众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曾说《百家讲坛》是为大众服务的,请问这种定位是如何形成的?
解如光(以下简称“解”):《百家讲坛》已经创办5年,刚开始的时候知名度比较低,到了2004年开始有了起色。2004年机构还作了调整,主要是对《百家讲坛》的宗旨作了一个调整。原来的提法是“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组成上也分为自然组、人文组和社会组。当时我们请到的讲授者,如杨振宁、李政道、霍金、朱光兆等等,都是一些顶尖级的学者,自然科学占的比重比较大。
阎崇年老师讲课之后,《百家讲坛》一下引起观众关注,我们总结出了一些问题:作为电视平台,讲自然科学的能力,是很低的。我们曾经做了一个调查统计,如果47分钟的节目中出现七个以上的新概念,大多数人就听不懂了。人们接受新概念的程度决定了电视讲自然科学相对比较笨拙,比较有局限。另一方面,这么些年来,一种文化回归、重视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这是大环境。大环境加上我们发现的小问题,我们就决定对栏目的定位作一个调整。有人说,我们是因为刘心武讲《红楼梦》这样一件事情,才找到我们现在的定位,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早在刘心武讲《红楼梦》之前,我们已经在对节目进行调整。刘心武这个节目只是我们进行调整的成果之一,而不是我们进行调整的原意。
记:从公众、学术和现代传媒三者互动的角度看,《百家讲坛》的成功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作为大众传媒,我们的目标是对准大众的。我们所调整的方向,也反映了大众传媒的基本诉求。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原因,研究院里研究的东西,大学老师所教所写的讲义,它们只是为了他们的工作而存在。他们那种写法,要让大众接受是非常困难的。学术界进行学术研究的习惯,研究的定式,表达的逻辑,使用的语言,都是相当精英化的,从而把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最终的目的割裂开来。其实我们的专家,他应该是既要为学术研究本体负责,更应该为传播学术、造福大众服务。过去我们学术研究最大的缺陷,是忘了学术研究的根本是什么,是一种很迷失的学术研究,不健全的研究。我们不反对进行学术研究,但是我们认为,学术研究最终的成果应该是服务大众的。《百家讲坛》要把学术研究最终的成果服务大众,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做一点工作,这是我们的追求。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学术和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桥。事实证明我们的看法是对的。
对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不能戏说
记:要架起这座桥,同时又要与科教频道“科学品质、教育品格、文化品位”的宗旨相吻合,在专家的选择上,你们是否有相应的机制进行把关呢?
解:我们对专家的选择,既要专家有进行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又要有符合我们选题的学术积累,还要他们适应我们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有一个说法:以学术为根基,以个性化的表达为手段,雅俗共赏,服务大众。问题是,我们选择的专家,他在他的领域里也许是好的学者,但是在《百家讲坛》这样一个普及性的文化场合,他也要做得好,就要比较冷静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引导他们,要“扶着专家过桥”。我说,我希望你们要有两手,一手是学术研究,一手是大众宣传,希望你们两手都要有,两手都要硬。回到殿堂的时候,学术依然研究得很好、很扎实;走出来的时候,面向大众,你会用另一套语言,另一种思路,把你们的学术传达出来。具体的做法,就是结合电视口播节目的特点,少做抽象的理论分析,强调叙述的故事性和悬念性,抽象理论只是在关键的时候来一个画龙点睛就行了。我们的选题也与此相照应,它们大多数是人们有所了解的经典,了解得不多又会有所期待,就很容易进入我们的讲述之中。
记:《百家讲坛》强调讲述的故事性和悬念性,目前市场上也有对历史进行另类解读的读物,也有讲究故事性和悬念性的通俗小说,您对这类读物是怎么看的?
解:我想再强调一遍,我们是以学术为基础的,我们只是在手段上采取了大众化的形式,我们所说的悬念化和故事化,只是为了更好地、通俗地表达学术。我们一直强调,我们绝对不能降低选人的标准,就是为了防止把它变成那种比较戏说的、戏谑的、评书化的趋势。我们要求每个专家所引用的史料,都必须是确凿的,但是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我们要坚持这条线,始终不会放弃这条线,这是我们和那些通俗读物的最严格的区别。有些人要是注意我们的节目,他们应该好好去听,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立场始终是非常鲜明的。但是不能把对问题的不同解读,就当成是戏说,更不能把我们现代的解读,也当成戏说。因为我们每个人研究历史,都是从现在的角度、自己的立场上去研究的,我们不可能站在古人的立场上去进行研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从现代的角度去重新解读,你当成是戏说,那是你个人的误解。
挣钱不是我们的目标
记:您曾说过,“我们只要提高老百姓对文化的热爱就够了”,您如何看待电视传媒在其中的作用?
解:最近有一个说法,就是大众传媒促进学术研究。如果大众传媒都很关注文化,特别是注重文化的争论,就会把人们吸引到文化上,对重新塑造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重塑中国人的灵魂,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知道一个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环境对保护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起多么大的作用。因为单靠国家,或者一些专门的机构,是无论如何都难以保护下来的。必须调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对我们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有所认识,认识到一定的层面,它才会保护好。
记:有人认为《百家讲坛》为学术提供了消费市场,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解:有很多人认为,《百家讲坛》扶起了不少的专家,《百家讲坛》大概挣了不少的钱,这是一种不了解情况的说法。我们其实跟很多专家一样,都有这样一个理想,就是希望通过我们,能够对整个中国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做一点工作。我不反对大家挣钱,但是我们不能不看重我们工作的价值。我相信,包括易中天,包括刘心武先生,尽管他们拿了那么多的稿费,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这样的价值。
记: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百家讲坛》会有什么样的计划呢?
解:我们每一步都在不停地探索。目前我们还是注重于做传统文化,文史哲各方面我们都很重视,都会涉及。但是目前我们更偏重于做经典,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经典还很多,我们还没有做完,以后会一步步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