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执著于民族音乐的人,于1986年8月8日聚集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20年过去了,学会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拥有16个专业委员会、会员达6000余人的民乐专业学术组织,开展了理论研究、比赛、表演、培训、考级等一系列活动,为推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8月8日,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民乐界代表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乐界代表近200人欢聚北京,共同庆祝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20周年,其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也同时召开。
说起20年的风雨历程,会长朴东生感慨万分。他说:“20年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喜人的,是对民族音乐的钟爱把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打造这个‘民乐之家’。”
学会创立之初,正是民乐走向低谷、步履维艰的时刻,如何使学会一炮打响,彭修文、秦鹏章、朴东生这三位学会发起人广开思路,举办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大活动,赢来一片喝彩:1987年9月“千人中华大乐”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以庞大的演出阵容引人注目。1988年1月“龙乐音乐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共有40家民乐团队参演,轰动了国内外。此后,连续三届的民乐展播活动,既是民乐创作的大展示、大检阅、大交流,也是民乐在群众中的大普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会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会员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引导和支持,学会对此非常重视。朴东生介绍说,在这方面学会举办了一系列理论研讨会,就“当代民乐创作的继承与发展”、“各种创作技法在民乐创作中的应用”、“民族管弦乐队的建制”等问题进行研讨;成立了古筝、琵琶、二胡、箜篌等16个专业委员会,强化了各民乐专业的学术交流与理论建设,近5年来陆续出版了7部论文集;今年6月,成立了“专业民族乐团联盟”,首批共有25个专业民族乐团加入了联盟;成立了理论研究所,聘请了8位著名理论家担任特邀研究员,探讨有关民族音乐的历史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学会还为彭修文、秦鹏章、刘明源等著名音乐家举办专场纪念音乐会和研讨会,对他们的艺术成就给予总结,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艺术精华。
作为“民乐之家”,学会为广大的民乐工作者搭建了创作和演出的大舞台。副会长刘文金谈到,学会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大型艺术赛事。如2002年承办了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民族乐器独奏比赛”,共8项民族乐器,参赛选手2000余名;2005年又承办了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华艺术院校奖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共有2000余名选手参赛;还连续主办了三届“青少年民乐团队北京邀请赛”,每届都有40余个团队的数千名青少年参与。
多年来,缺少新作一直是困扰民乐界的大问题,学会与中国广播艺术团联合举办了首届民族管弦乐新作品征集评选活动。活动历时8个月,从海内外征集到70首新作,评选出12首获奖作品,在北京音乐厅演出。这些作品结构短小、风格鲜明、特色浓郁,可听性强,获得乐界好评,从而也为民族乐队增添了一批新的演出曲目。刘文金说,这些比赛和评奖,推出了新人新作,影响是深远的。让我们看到民乐界有一大批潜心耕耘的人,民乐的未来充满希望。
民族音乐来自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学会成立以来,除注重专业性、学术性外,还下大力气进行普及工作,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考级活动,让民族音乐走进群众之中,尤其是培养了大量青少年民乐爱好者。
学会是一家民间社团组织,没要国家一分钱,但从无到有,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地点。目前学会共有16个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16人中13人是党员,我们还成立了党支部”,朴东生自豪地说。在学会任职的都是著名艺术家,其中五六人还是司局级干部,当过艺术院团团长,但在学会他们都是普通一员,奉献出自己的才智与热情。为了节约资金,中午轮流做饭。“你若赶上过生日,就过来吃碗炸酱面”,朴东生笑咪咪地对记者说。这不,民族管弦乐学会20岁生日到了,还是先让我们为它举杯,祝它今后的路,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