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恩写就诗行
——记无臂书画家、诗人刘京生
刘京生在创作中 郑荣健/摄
“正因为有了痛苦的寂寞,人才慢慢地渗透了生活”,这是无臂书画家、诗人刘京生的生命感言。他现在已经是世界口足画家协会会员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但在艺术之路上,他却感慨良多。命运对他的判决已被他驱远,而他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则使他成为当代残疾人自尊自强的楷模。
当噩梦降临
1978年,命运对刘京生开了残酷的玩笑。年仅26岁的他,在工作中被高压电击倒,醒来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双臂。鲁迅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噩梦醒了之后无路可走。”在那个花朵一般的年龄,对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与憧憬,当噩运突然降临的时候,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绝望,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那时候,人们对残疾人还没有给予充分的宽容和理解,周围的人都把他当作残废,一个没有用的人。作为一个时刻都在想着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年轻人,这让他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命运的戏弄,让他无法承受。
重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情绪都在谷底。他很怕出门,很怕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身边的人对他只是同情和可怜,他感到周围是令人恐惧的寂寞。只有邻居两个四五岁的孩子,经常来找他玩耍。他从一开始的不耐烦,到后来渐渐和这两个小孩成了朋友。他每天都给他们讲故事,讲得多了,自己肚子里的知识也就用光了,便把以前的书籍都找出来,开始用脚翻看着讲。他有时候想起自己的遭遇,想起周围人的冷漠,痛苦万分,对两个孩子说: “叔叔是残废人了,没有人要了。”两个小孩听了,偎在他身边依恋地说:“叔叔对我们好!我们要您!”他听了,眼泪一下子从脸颊滚落下来,一直以来积压的痛苦、悲伤,仿佛一下子释放了。在那个时候,能有人说“我需要你”,对他是多么珍贵!
重返工作岗位
两个孩子无心的话语,给了刘京生莫大的安慰,他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书籍就成了他最好的老师。他坐在床上,用脚翻看那本受伤以前看过很多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把这本书重新一页一页的仔细品味,此时的他有着截然不同的心境。前言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在人生的各个场合里,我们有了,通过努力还是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做出一点事情,哪怕只是一点点,也不能做命运的奴隶。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他,感染着他,使他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故事中保尔的双目失明了,躺在床上摸索着写出著作,这也对他有了启发:如果可以写字,就能为国家干点事情。他试着用脚夹着钢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非常感谢大家。”
对工作的渴望,让他没白天没黑夜地练习用脚夹着笔写字。“不让国家养着”成了他唯一的由衷的愿望。经过一段艰苦的练习之后,他用脚写出的字已经有模有样了。他找到了领导,要求重新工作,领导却说:“难道要让我们安排你坐在桌子上工作么?你踏实在家静养,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这样的答复让他重拾的信心在一瞬间化为乌有,眼前刚刚明亮的道路又渐渐变得模糊。爱人鼓励他说:“你要是不想工作,我就在家好好伺候你一辈子,要是想工作我就陪你练习,用脚不成,咱们用嘴,用肩膀写字!”爱人坚定的眼神给了他无限的力量,他开始拿嘴叼着笔写字。用嘴用脚练了很长时间,后来又用肩膀夹着写。又练习了一段时间,用嘴和肩膀写出的字也很工整了,他用自己真挚而坚定的情感给团中央写了几封信,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与决心。领导终于被他的执著打动了,同意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
第一天上班时的情景让他现在还记忆犹新,感到脚下的路每一步都踩得踏踏实实,他的命运从这天开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从一个被人们认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重新成为了一个劳动者。他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能够劳动,能够工作,是多么宝贵啊!
被点燃的艺术热情
对生命的热情照亮了刘京生的工作热望,当生活变得稳定、平静,他对书法的热情又被重新点燃了。他经常在院子里支上桌子,摆上文房四宝,用嘴叼着毛笔练字。他的一个朋友,很喜欢书画和文学创作,经常来找他聊天。一次他的朋友说,宣武区的工人俱乐部办了一个书法班,问他愿意不愿意去听一听。他一开始回绝了,强烈的自卑感让他无法走出家门。他的朋友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我拿自行车推着你去!就这样,他第一次走进了书法艺 术的课堂,第一次对书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对于他——一个失去双臂的残疾人来说,能够摆脱自卑感,能够走出去面对这个世界并且追求自己的爱好,这一步是多么不容易!能够重新坐在课堂学习,对他一生的艺术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把书法绘画从单纯的爱好转变为一生追求的事业,缘于1987年的一件事。那年,两位外国朋友突然找到他,手里拿着在全球发行的《中国建设》,上面介绍了他的故事,他们看了很感动,千里迢迢从德国来中国找他,邀请他加入世界口足画家协会。那是一个残疾人艺术家组织,里面有来自世界39个国家的口足画家。刘京生感到非常意外和荣幸,他感到能用手中的毛笔,为祖国争得一份荣誉,为祖国的残疾人朋友争得一份荣誉,肩上的担子很重。
从事了多年艺术工作的刘京生,如今已经是天命之年,然而学习一直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受伤那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一直在备考的他发生了不幸,只好放弃。身体恢复以后他就和爱人一起,报考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学,一直坚持每天挤公共汽车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上课。1987年,长春筹办了第一所残疾人艺术学校。正是这所专门为残疾人设立的大学,圆了他几十年的大学梦。现在不管多忙,他还是坚持每周3天的学习。他把自己身体的残疾当作一种劣势,督促自己更加努力,以拉近和正常人水平的差距。很多人认为,一个残疾人,不能用社会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但是刘京生却说,正常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要去努力做到。要让自己向着那个标准看齐,就要比常人更加努力十倍地去学习。他总是说:“我最怕去参加书画比赛人家给评个特别奖,还不如给我个五等奖,经过我的努力,下次能拿四等奖,我就非常欣慰了,这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积极投入公益活动
1982年,刘京生就开始从事残疾人的公益事业,一直坚持到现在。“能够和命运相同的朋友一起追求梦想,我感到很踏实,我干得很舒服,觉得对得起人们对我的爱护。”他身体恢复以后,就奔波在各个中小学去作报告,用自己的故事激励孩子们。现在有人碰见他,还亲切地打招呼,说当年听过他作的报告,每当这时,他总能感到一种由衷的欣慰。人的一生中,谁不遇到困难,遇到挫折,关键是以何种心态去面对。他说:“当上天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会为你再打开一扇窗子。命运夺走了我一些东西,同时也给予我很多,比如我的朋友们,还有我今天的一切,我感受得更多更深刻的,还是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东西。健全人感受不到的人们的关心、爱护,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我很满足。”拥有一双擅于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眼睛,一颗感恩的心,这就是命运给他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