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复工要“且行且珍惜”
栏目:艺论纷纷
作者:张经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国家电影局正式发布通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影院受疫情影响,停摆近180天,现在能迎来重新开放,真是“喜大普奔”的好事。总的来看,对于影院复工,我们除了喜其“恰逢其时” ,也要居安思危,“且行且珍惜” 。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疫情防控进入相对稳定的常态化时期,有序推进影院恢复开放的风险也相对较低,各方对于影院复工十分期待。对于电影产业链上游企业来说,影院是产品的销售门店,只有影院复工,才可能回收投资成本、实现盈利。对于影院经营方来说,影院是他们的基本生计,影院停摆,他们失去了收入来源,不仅如此,还需要大量资金支付租金、水电费、员工工资等。停摆期间,虽然相关部门也有扶持举措,但可想而知,许多影院已无力支撑,徘徊在崩溃边缘。

  影院恢复开放,不仅对于正在苦苦挣扎的相关从业者,而且对于具有观影习惯的广大影迷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猫眼数据显示,表达对去影院的期待的观众从2月的54%上升到了5月的88%;新浪电影6月的调研也显示,有56 %的观众表示“太想念”电影院了。离开电影院半年之久,广大影迷对影院复工的呼声和相关从业者一样迫切。

  然而,影院复工以后,之所以强调要“且行且珍惜” ,是因为我们依然处于疫情隐患的潜在威胁之下,需要保持警醒的态度,居安思危,并对未来的电影业发展有更多清醒认识。

  应该清醒认识到,全球疫情防控情况尚不乐观,我们在未来几年极有可能将与新型冠状病毒共处,各种公共危机的间歇性暴发有可能干扰我们的生活,包括电影院。运营主体不能消极等待,而应主动转变运营思路,尽量降低损失。积极在“转向”上动脑筋,一是传播方式可由“线下”转向“云端” ,开发相应的新媒体平台,吸引用户广泛参与,在其中找到商机。二是运营方式可以向“电影+”模式拓展,尝试开发电影产业相关衍生品。三是探索开辟新的运营空间,比如对公园、广场等露天场所加以创新利用等。

  应该清醒认识到,虽然影院复工了,在一定时期内,观众可能无法真正完全回到影院。经过了疫情的冲击,许多观众如同惊弓之鸟,对于走进影院观影还心存疑虑。影院复工虽然缓解了电影业的下行趋势,但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复兴。因此,影院还需要做好准备度过艰难的“复健”阶段,各方在吸引观众回归影院上应大胆尝试。

  应该清醒认识到影院的未来发展定位。一方面要保持信心——尽管观影渠道越来越多元,但观众要想充分享受观影乐趣还得走进电影院,影院确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真正意义上的银幕体验和影院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即使把IMAX巨幕挂在家里,其欣赏体验仍不能等同于公共空间的观影。另一方面,在影院停摆的日子里,线上观影也培养了一大批观众的观影新习惯,虽然线上不能取代影院,但的确可以作为一种颇有前景的传播、运营方式。猫眼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腾讯、爱奇艺、优酷三大平台共上线网络电影376部,其中37部分账票房突破千万。这说明线上观影不仅是特殊时期的补救替代措施,更是电影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后疫情时代的电影业应该是线上线下模式的有机结合,是影院内外交互的动态平衡。

  还应该清醒认识到,作为内容为王的创意产业,无论处于什么时期,如果没有足够的优质内容生产,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不能留住观众。因此,需要电影从业者尤其是创作者沉淀下来,冷静思考,利用这样一个“蓄势”时期好好打磨剧本,储备更多的优质内容,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淀更深厚的潜能,以期电影更好的将来。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