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高考作文“中国风”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胡一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高考作文历来是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综观今年高考语文各卷作文题,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视。比如,全国卷I和II都要求阅读材料后写作。全国卷I提供的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管鲍之交的故事;全国卷II的材料则包括了《墨子》以及国际抗疫援华物资上印写的诗词名言,其中不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中国古典诗词佳句。再如,北京卷的“聚焦北斗” ,天津卷的“中国面孔” ,包括新高考全国卷Ⅰ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江苏卷的“你未来的样子”等,都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关注中国的现实和发展前景。概言之,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一股和煦的“中国风” ,让人感受到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以及对中国发展的自信与自勉。

  高考,当属中国最重要的考试。它对于中国社会、中国家庭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意义,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高考不但是改变命运的奋斗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且是拉紧个人与国家之间纽带的关键一环。高考,是“十年寒窗”的系统总结与检验,也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启时刻。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无法忘怀备考路上的酸甜苦辣,以及考场中的点点滴滴。高考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成年礼。正因为如此,高考作文考了什么,自己又如何运思作答,总是久久地烙印在考生的心中,甚至潜移默化地对其发生长久的影响。

  作为为国取才的重要方式,高考又代表着国家意志,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人们常说,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这话应该辩证看待。单纯为了应付高考而学习,甚至走上应试教育的歧途,当然不足取。但是,高考毕竟是衡量教育水准和学习成果的重要尺度,它对基础教育的引导作用无法忽视。语文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作文又是语文的重中之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的命题艺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语文教育的立意和重点,也反映出整个社会文化风尚的变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自信是最基础的、最广泛的自信。如果丧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礼敬,心灵就会失去了停泊的港湾,如不系之舟,浮泛于洋,飘零无所归依;同样,如果失去了清醒理性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思维和言行就会失去最基本的准则,陷入文化虚无或文化偏执的泥沼。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愈发彰显出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坚守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在“传统文化热”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借助于新创意、新技术、新平台,传统文化“火”了起来,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随之“活”了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得到进一步发掘,中华文化的血脉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活泼流淌,滋养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因此,今年高考作文里强劲的“中国风” ,既是文化复兴进程的内容,也是其生动反映。

  今年的考生,或许早已熟读作文题中的墨子之言;或许早就关注过杜甫、屠呦呦等举世闻名的“中国面孔” ,早就感动于“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 ,抑或“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 ,并在心中暗暗以他们为人生榜样;也或许早就思考着国家的前途,立下了报国的志向,面对试卷考题,平日的积累得到了确认,情怀进一步抒发。也许有的考生由于各种原因疏于学习,到了考场上还是第一次读到管鲍之交的故事,不过,考试本就是学习和教育的延伸,人生的天地远比考场要宽敞,未来的道路更非卷面分数能决定,交上试卷,走出考场,无论作文写得怎样,管鲍所象征的中国式友谊,以及中国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相信已印刻在心中。正因为如此,今年的高考作文,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基因的强大力量,也憧憬着未来中国的可爱模样。

  (作者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