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剧应追求保真和专业
——电视剧《安家》观后
栏目:宅家观剧
作者:刘磊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几年来,中国翻拍日本影视剧逐渐成为一种风潮,如《嫌疑人X的献身》《深夜食堂》 《麻烦家族》 《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 《求婚大作战》等,但这些影视剧无论在市场表现还是观众口碑上都难言成功,翻拍成功的作品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有的影视作品是因为原样照搬,缺乏本土化改造,使得观众无法形成共鸣,代入感差;抑或是因缺乏原作品的艺术品质、文化品格与精神内核,无法匹敌原作品的艺术高度而遭到观众诟病。

  正在热播的行业剧《安家》便翻拍自日剧《卖房子的女人》 ,两部剧在剧情设计、人物形象等方面颇为相似。精明能干的职场女性房似锦被派到业绩下滑的上海静宜门店,与原“佛系”店长徐文昌共同担任门店店长。在这里,房似锦遇到了性格迥异的店员们,店员们最初与房似锦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但他们逐渐地相互理解、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地为客户安家,提升业绩的同时,他们也已成为一家人。 《安家》因聚焦国人密切关注的房子话题,并且在讲述“何以安家”的故事中融入其他热门话题而备受关注。

  电视剧《安家》在本土化的创作方面还是相对成功的。首先, 《安家》十分贴近当下的现实生活,聚焦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议题。编剧六六也表示,“要写本土化的戏,讲中国人自己买房子的故事” 。为了能让剧情更加真实可信,编剧六六采访上千名买房者,以及众多房产中介,将中国老百姓自己买房的真实故事艺术化地再现于荧屏。例如,徐文昌为了买房决定与妻子假离婚,但万万没想到却成了真离婚;博士夫妻在上海打拼多年依旧买不起房子,一家五口蜗居在六十平方米的老房子里;老严夫妇为了给儿子买房花光一辈子积蓄,并被要求在房产证上加上儿媳妇的名字,但老严夫妇最终未能踏入家门半步;母亲为了能让儿子进入理想学校而买房搬迁…… 《安家》以房产中介卖房为线索,将各色人物串联起来,描摹众生相的同时,直射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观照精神。

  其次,电视剧《安家》的本土化改造还体现在对上海老洋房建筑的展示,而这种独具地方文化色彩的老洋房建筑便是上海这座城市历史的无声见证者。本剧通过对上海老洋房的交易买卖,既诉说上海老洋房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又展现出中西结合、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海派建筑风格特征。可以说,这种极具文化辨识度的本土化改造成为本剧的一大亮点。

  此外, 《安家》在细节、人物塑造等方面亦作了本土化的创作。例如,中介行业与小区物业之间的潜规则,房产中介们做的早操与喊的口号,房产中介对客户的体贴照料、笑脸相迎,受到客户误解、刁难后的委曲求全,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等等,这些都真实地展现出当下中国房产中介行业以及房产中介人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状态。还有在人物塑造方面, 《安家》通过对角色年龄、身份、背景等差异化的塑造,能够多维度地折射出当下都市生活中普通人的真实平凡的生活状态。

  而在叙事上,原版日剧《卖房子的女人》每一集都紧紧围绕着一个卖房故事展开,平均一集就要解决一个房子的难题,而这种难题的解决来自女主人公三轩家万智的销售技巧、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等。三轩家万智仅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卖房子的女人,职业精神和专业态度就是她本人、本剧乃至整个日本社会最为强调的。而剧名《卖房子的女人》本身也带有强烈的职业属性,因此,《卖房子的女人》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行业剧。

  虽然《安家》也以卖房的方式将中国当下的众多社会议题浓缩于其中,但剧中的事业线、生活线、情感线、家庭线过于繁杂,例如徐文昌与房似锦的感情线;徐文昌、翟云霄与房似锦的关系;房似锦与潘贵雨的家庭矛盾等,这就需要平均四到五集才能讲完一个买房故事,使得整个剧情变得拖沓,节奏变得缓慢。而本剧从最初的宣发名《卖房子的人》改为《安家》 ,凸显家的概念,强调归属感,这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与人伦情感,而徐文昌、房似锦等人的工作往往也是依靠伦理道德、人情世故来维系,这就极大地弱化了中介这一职业的属性与职业精神,家庭伦理、都市情感的融入则使得《安家》成为一定程度上不易归类的行业剧。

  《安家》播出后,毁誉参半,这不仅印证了仅仅只是对社会现实的观照、本土化的创作并不能完全让观众满意和买账,也再一次让我们看到翻拍剧、行业剧仍旧是国产剧中相对薄弱的剧种与类型。透过《安家》我们理应思考行业剧如何做到保真,如何做到专业,翻拍剧如何保留原剧的精神内核,如何不过度依赖原创IP等问题。国产电视剧的创作还是要回归内容层面,仅仅依靠热点话题、 IP影响力还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