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跨界的传统不能丢
作者:本报记者 张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胡叠在回忆2016年与京剧演员王佩瑜合作京昆合演作品《春水渡》时说,剧中“法海”以京剧老生演绎,“许仙”以昆曲小生演绎,“当时我特别想在音乐上做一些探讨创新,演出的时候我们用了两组乐队,一边上昆曲,一边上京剧。一些人觉得从视听效果上看京昆是不融合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胡叠认为,对于戏曲创作融合,创作者的观念首先要跟上来,一些作者囿于传统,不太愿意“走出来” ,觉得“京”就是“京” ,“昆”就是“昆” ,也不愿意看别人的东西,需要突破这种障碍,给戏曲在当代的发展一个更大的空间。

  近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评协承办的“当代戏曲创作中的跨界与融合”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吴新苗、胡叠、颜榴、白爱莲、红袖、丁嘉鹏、康健、胡翰驰、俞丽伟、杨肇菁等与会专家梳理了戏曲创作跨界融合的历史脉络和理论背景,针对当前戏曲跨界融合的现象、概念、生态、传播与营销等话题展开讨论。

  当前互联网经济时代,各行业跨界融合蔚然成风。而在古老的戏曲领域,专家们表示,跨界融合其实与戏曲史演进伴随始终。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吴新苗看来,跨界融合概念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产物,而跨界融合的行为,则在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屡见不鲜。“中国戏曲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跨界。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北京曲剧,上世纪50年代演出时,仍然把相声和戏曲杂糅在一起,明显是相声和戏曲的跨界。 ”吴新苗说,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对现代性的追求,才使得脱胎于杂剧的中国戏曲走上了改良提纯的道路,当前戏曲要继续加强跨界融合,才能再度焕发青春。“我觉得跨界应该没有禁区,可以去跨,你该怎么跨怎么跨,不要想守护一个什么‘中心’ ,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步子小或步子大,不要觉得自己步子迈得小了,就批评别人步子迈得大了。 ”

  那么如何才能跨得好?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制作人、国家二级演员康健从事木偶戏创作多年,她从票房惨淡的传统木偶剧如何成为青少年热捧的“潮”文化的亲身经历对戏曲融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康健说,最开始木偶戏只是一味地效仿戏曲的动作,后来有前辈提醒,人能演的动作,为什么不去看人演要去看偶演呢?所以这几年他们转换了角度,“有一次跟国家话剧院合作,我们创作了一个小剧场剧目叫做《桃李街23号》 ,合作者说小剧场话剧里面可不可以融入木偶戏,我的新世界的大门就在那个时候打开了。后来我也尝试将木偶戏与儿童剧、京剧融合,去年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合作的《哑女告状》 ,我摒弃了原本的‘一桌二椅’ ,给予新的舞美设计,看起来也很不错。 ”康健表示,大数据时代,更要利用好大数据手段掌握观众需求,实现传统戏曲的当代美学表达。

  “一个剧种究竟走什么路才能真正现代化?传统戏的现代化融合逐渐深入,一定要把动作具象化,而不是简单只附着一种程式。 ”北京河北梆子剧团青年编剧丁嘉鹏说,“京剧《赵氏孤儿》在设计《盘门》这一场,程婴看到韩厥,故意把带子松下来,装成是一种我带子松了,不是心里有鬼,然后再装上,给自己在门口踟蹰不前一个非常好的理由。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一种具备现代性的设计。 ”

  在丁嘉鹏看来,现在做跨界也好、后现代的作品也好,有的是淡化叙事,但是没有淡化思想,而一些传统戏淡化了叙事未必是真有思想。“马连良先生的行头、道具和舞台装置、灯光等受到广东粤剧的很多影响。当时大家认为广东粤剧是洋戏班,而现在,广东粤剧在应用西方的乐器和搬演西方名著。莎翁的戏我们丝毫不觉得别扭,但是现在看京剧的表现,甚至是我自己所在的剧团表现古希腊的题材,我个人觉得还是有跳脱。 ”丁嘉鹏说,在考虑现代性的前提下,剧种的融合掌握“度”也非常重要,从业者应该反思,自己对这个剧种的传统认识得深刻不深刻,有没有我们的操作可能。

  研讨会上,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当前戏曲跨界融合有限且呈现欠佳。北京京剧院导演白爱莲认为,文学性、思想性弱化,想象力、创造力不足以及对戏曲本体美学探索不够是主要原因。“我们讲戏曲美学,会去想这个戏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格,是表现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我们要知道这个东西,对它有定位,才可能‘跨’到相应的高度。台湾导演吴兴国为什么做得很好?我觉得他一直在思考,过去他集结一群青年京剧演员,创立‘当代传奇剧场’ ,创团作品选择了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融合话剧、现代舞、电影手法,把嘻哈元素加进戏曲,取名为《欲望城国》 。吴兴国自己的身份就是很跨界的,‘跨界’是一个时尚的名词,也是时尚的做法,但如果缺失了思想性、想象力等,这个作品的完成度就会打折扣。 ”

  “把别人的小技巧拿来就是跨界吗? ”在作家杨肇菁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戏曲、话剧还是其他艺术创作,要达到世界级水平,最终还要通过文化层面乃至哲学层面的跨文化融合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