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期从事现代戏创作,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生活积累,现代戏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生活,是当下的生活。现在有个怪现象,一个工程还没有完工就有戏剧作品表现,一座大桥还没有合龙就有关于这座大桥的剧目,这是我对现在创作现代戏的困惑。
对生活的发现,其实是老生常谈,对于写戏的人来说,你对于生活的发现,真不是你发现了什么好人好事,其实应该是发现了你感兴趣的东西。举个例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实施的时候,在农村有这种情况,人们突然没有人管了觉得很奇怪、不习惯,生产力的事情没人管,婆媳吵架也没人管,在这个背景下我发现了一个小组长,他的伟大目标就是一定要当好这个官,这引起我的兴趣,就有了后来的《鸡毛蒜皮》这个戏。如果不是当时在生活中发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这个人物,就没有这个戏。
发现了生活,还要有提炼生活的本领。作家王安忆曾经评价作家迟子建,她说迟子建这个人,什么事情在她眼前一过,她就知道是不是写小说的料子,这种眼光实际上就是对生活很敏锐的提炼。在现代戏创作过程中,我们经常困惑的就是“命题作文”怎么写,甚至生活中非常感人的故事一到舞台上就不感人了。我觉得还是没有提炼出真正能够构成戏剧的元素。
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融入生活,这是一个责任。这对于现代戏固然重要,就是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依然是要有生活的,创作者没有生活,写戏怎么有当下感?现代作家里我非常佩服柳青,他在村里就把自己当成劳动者,没有把自己当做作家,或者书记,他就泡在基层,把家安在那个地方,我觉得这就叫融入生活。我一直伴随着一个村子,经历了它怎么从贫困走向富裕,从蛮荒走向文明,他们把我当做朋友,我认为这就是融入生活。如果没有融入生活的情怀,或者没有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对生活的感悟恐怕还是浮在表面。这就是很多现代戏缺乏真实感、亲和感,始终觉得很薄的原因,我觉得写透人的共同情感才叫深刻。一个作家要永远把自己当做生活的问路人,你要往前赶路,就要问问老乡们。
(在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戏剧创作高峰论坛上,编剧陈明发表了如上观点。本报记者怡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