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2部舞台艺术作品进行集中“会诊” ,积极推进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9年度剧本研讨会”日前在沪召开,在近些年相关规划逐步取得收获之后再度出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进行布局谋篇。
在此次参与研讨的22部作品中,现实题材的比重明显提升,占到了8部。包括淮剧《浦东人家》 、沪剧《苔花》 、“小巷总理”系列之三《可乐坊25号》 、话剧《追梦云天》 《大上海》 《苏州河的儿女们》 、滑稽戏《上海的声音》 《弄堂里向》 。其中, 《追梦云天》展现大飞机研发, 《浦东人家》以普通人视角折射改革开放历程, 《苔花》直面社会“痛点”教育问题,《小巷总理》聚焦当下垃圾分类,等等。根据电视剧《大上海》改编的同名史诗话剧,更是从上海开埠说到当下,初步显出了鸿篇巨制的潜能与气象。两部独具“上海味道”的滑稽戏则在嬉笑怒骂间对于上海历史、上海文化作了细致入微的诠释。
红色题材作品也是分量沉甸甸,包括新版京剧《北平无战事》 、中篇评弹《初心》 、沪剧《一号机密》 《承诺》 、话剧《新青年》 《国旗》 、音乐史诗《英雄》 、歌剧《田汉》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 9部作品。它们选取的题材角度、历史阶段、呈现形式十分丰富,既有陈独秀、田汉等历史名人,也有共和国国旗诞生的重大事件,更有历史上默默无闻的革命先烈,反映出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寻根问源、积极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基因的使命与担当。
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则包括音乐史诗《开天辟地》 、交响幻想曲《炎黄颂》 、昆剧《浣纱记传奇》 ,以及新版儿童题材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和展现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话剧《中国商父》 5部作品,从中华创世神话到近现代社会变革,不仅勾勒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鲜明脉络,也体现出上海舞台艺术创作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可贵传统和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积极努力。
自2016年以来,上海连续4年高密度地先后举办了7次创作研讨会,主要围绕现实题材、红色题材以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题材等创作选题进行论证、研讨“会诊” ,并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为代表,收获了包括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以“红色三部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杂技剧《战上海》 、沪剧《一号机密》贡献了上海的红色文化品牌经验。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承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并集中展现了上海舞台艺术创作的丰硕成果之后,如何规划未来几年的舞台艺术创作,也引起了上海市相关主管部门及文艺院团负责人的深入思考。
“未来几年,我们国家大事多、喜事多,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后年是我们党的百年诞辰,再后年是党的二十大,这些都是文艺创作的重要节点,需要提前规划。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表示,这次研讨选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创作导向更加专注,主旋律更加凸显” ,不仅有一大批红色题材作品入选,而且现实题材的比重显著提升。希望上海文艺工作者积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心思聚焦创作传世之作上,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016年,上海市发布的11号文件提出,“十三五”期间,上海要在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美术、群众文艺、网络文艺六大门类创作完成“百部精品”的目标。2017年,胡劲军就曾以“三个精准”“三个同步”“三个特点”的概括描绘过上海推进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的布局—— “三个精准”即精准选题、精准选人和精准选团,结合“十三五”期间的重大节庆、节点,联系上海文艺创作生产单位“一团一策”的特点来定向研发选题。“三个同步”即评论同步、保障同步和组织同步,设置精品标准,强化专家研判,研发性地让评论参与创作的全过程;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协同推进创作,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还新增设了创作选题孵化研发项目资助。“三个特点”即坚持创作导向、组织精品研发,凝聚时代精神、追求创新发展,整合全国资源、助推上海创作。而此次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对上海推动舞台精品创作的力度和举措纷纷表示肯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理论家马也说:“这种研讨和规划对发展和繁荣上海市艺术创作是科学的、有效的,既有前瞻性又有针对性,既有顶层设计又有战略性,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上海经验。 ”
201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把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4大品牌,作为上海全城服务国家战略的再聚焦、再提升、再落实。“这对我们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资源,打造上海品牌矩阵提出了新的要求。 ”胡劲军介绍, 2018年7月,为贯彻上海市委市政府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战略部署,上海启动了演艺大世界的建设,对标世界一流演艺集聚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核心示范区。“上海要努力成为优秀演出、演艺机构、演艺人才荟萃的码头,也要成为不断输出原创舞台精品的源头,这离不开全国专家、艺术家的大力支持,上海要继续敞开大门、更要敞开心胸,真诚地欢迎大家多提建议、多作贡献,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也帮助我们提升组织创作、服务创作的工作水平。 ”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参与研讨的作品中,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已演出50多场、淮剧《浦东人家》已演出30多场,仍边演边改,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精心打磨;京剧《北平无战事》 、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等更是推倒重来,以精品的要求归零再出发。在研讨会最后的交流大会上,相关院团和艺术家代表纷纷表示,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十分中肯,对作品的修改打磨和未来的创作很有用,未来将继续找差距、寻借鉴、攀高峰,让作品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