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摔跤吧!爸爸》 《寻梦环游记》 ,一个话题跟体育有关,一个涉及人们避讳的死亡话题,这两部电影在中国能够获得成功,除了技术做得非常好之外,人文内核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在近日举办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外文化交流高级别会议中的“世界电影人文论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电影发展当代的人文主题”分论坛上,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娜堡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Ben Lee在发言中这样表示。
在中国电影不断走向世界、中外电影文化交流愈加频繁的当下,电影创作中更具普遍性的人文主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次论坛上,大家围绕电影如何跨越文化鸿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积极作用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记得我6岁时看了一部电影《音乐之声》 ,看完后我懂得了要对我的父母更好、对我的兄弟姐妹更好,它影响了我一辈子,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和影响力。 ”在电影导演唐季礼看来,能在全世界获得成功的电影彰显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电影应寻找人类共通的情感元素,以激起全世界观众的情感共鸣” 。
回顾世界电影史上那些难以忘怀的经典电影,每一部都闪烁着人文精神的永恒光辉和崇高价值,反映出电影艺术家强烈的人文关怀、人文思考和价值萃取。“无论新媒体怎样发展,现代娱乐方式怎样迭代,电影能够打动人的永远是人们内心最初的那种喜怒哀乐和人性深邃的美好,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中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现代视听艺术形式,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是融通世界、开展人文交流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曹寅说。
近些年来,中国通过举办金砖国家电影节、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重要电影活动,和世界各国电影文化的交流合作不断加深。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已经和22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电影合拍协议。借助电影艺术搭建的桥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积极跨越文化的鸿沟,正越来越多地互相了解、彼此欣赏。
“无论是在人文题材挖掘方面,还是后期制作方面,韩国电影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印度电影有它很强烈的个性,无论它的音乐性、歌舞性、表演状态,抑或拍摄方式、叙述方式,都能让隔壁的你知道那边在上映的是一部印度电影。 ”作家、编剧潘军指出,中国电影也有自己的美学特征和特点, “从上世纪30年代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到上世纪60年代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 ,再到上世纪80年代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 ,上世纪90年代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 ,这些电影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儒家文化,看到其对人性的深刻阐释。 ”潘军表示,这些电影的创作者说出了观众心里的话,这应该是中国电影探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方向。潘军表示,有抱负、有才华的电影创作者都应该将这些东西继续深挖下去,让中国电影在表现人文主题上走得更深、更远。
对于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唐季礼表示,特别是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践,中国电影应该聚焦于人类共通的精神情感和具有普遍价值的主题故事,眼光应该更开阔一点。“不要只限制于我们自己的题材,而是要开拓具有国际视野的故事题材。比如,功夫和熊猫都是咱们的, 《功夫熊猫》的故事可不是咱们的;花木兰的故事是我们的,却被美国拍成动画版电影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唐季礼表示,电影人要思考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内容最有利于帮助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让更多不懂我们语言不懂我们习俗的观众通过这些电影了解我们。
“这个时代给所有人提出什么问题,你找准而且回答得对,这个就有传播力,当然这个传播力的实现必须要有非常高的艺术手段,还要有会编故事的人、会讲故事的人。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严昭柱强调,电影在时代性方面跟当下或者观众不能发生错位,电影人要面对时代和它带来的挑战,关注这个时代,关注人们心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