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让古籍活起来
栏目:艺论纷纷
作者:关东客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国家图书馆11月12日联合吉林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等20家单位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发布活动,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7200余部(件) ,免费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截至目前,其古籍资源发布总量已超过7 . 2万部(件) 。从2016年9月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上线到如今各大图书馆参与其中,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知识的宝库。古籍文献中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可供挖掘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如今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典籍中寻根溯源,回到古籍寻找答案。然而除了一些大学教授、古籍研究者等专业人士,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这些古籍。7 . 2万部(件)古籍资源可以免费阅览,对于有所期待却又不得门径的许多人来说,这几乎是天上下了“红包雨” 。

  一直以来,对于古籍来说,我们听到最多的词就是古籍保护。那些孤本、善本往往被当作各大图书馆的馆藏宝贝束之高阁,养在“深闺” 。对于古籍的借阅,各大图书馆都有着近乎严苛的规定,比如需要戴手套、不能拍照、不能复印等等。能够理解,由于许多古籍往往存世甚少,有的可能还是孤本,加上古籍载体本身十分脆弱,在保存、保护或使用过程中定下再严苛的规范都不为过。但是,由此确实带来不小的遗憾,让人们对古籍的利用相对弱化,它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使古籍终于有了以少损害乃至不损害原本的全新形式走出库房、走向读者的机会,那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把古籍数字化,使之以数字资源的形式服务更广大的读者。转移便捷、传输快捷而且免费的古籍数字资源,不仅方便了读者,发挥了古籍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同时更是一次国民素质教育的社会延伸、科技联动与智慧的升级。从中我们也看到了科技带来的观念之变,图书馆、博物馆有条件的也越来越愿意去更多地敞开公益的大门。由此,恐怕公众也需要重新定位自身,不是仅从此项便利中去“瞧个新奇” ,更要从有关单位的数字化努力中,意识到古籍的脆弱、古籍保护的不易,从而更好地加强古籍保护意识、传播古籍文化。科技不是一味地向前,而是在向前与回顾的运动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力量,人类文明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