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提振实体产业和消费市场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六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发布《2019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

“音乐+”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提振实体产业和消费市场

  作为娱乐消费的主力军,中国音乐产业近年来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2018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达3747.85亿元,同比增长7.98%,不仅连续三年高于同期GDP增速,也创造了近五年增速新高。这是最新出炉的《2019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统计的最新数据。

  11月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首创中传传媒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承办,腾讯音乐娱乐(深圳)有限公司、咪咕音乐有限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全民K歌、 VFine Music、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音协音乐传播学会等联合协办的2019第六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届论坛推出《2019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 (总报告) ,针对当前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现状,汇集行业声音与诉求;围绕“音乐+”泛娱乐消费经济的发展模式,聚焦音乐产业链发展变革的新动态与新格局,寻求解决音乐产业发展困境的路径与方案。《2019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志安领衔音乐产业项目组撰写完成的年度性产业报告。

  《报告》指出,在核心层产业稳定增长的带动下,“音乐+”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振了实体产业和消费市场;关联层、拓展层产业扭转了承压态势,同比增长了6.78 %和12.21%,这表明充分挖掘和释放音乐文化消费潜力,是推动中国音乐产业步入黄金发展期的关键。

  综合2018年中国音乐产业各细分行业的发展概况,从供给侧来看,新技术持续影响传统音乐产品形态、行业结构和盈利模式,核心层音乐演出产业正在由传统的“在场”“在地”消费向“在线”消费融合;数字音乐产业“在线”用户数量红利进入尾声,存量市场的竞争正在从线上衍生到线下。因此,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匹配、精准化推送、沉浸式体验等现代科技为核心层产业开拓了新的维度,也为关联层、拓展层中的实体产业、服务经济赋予了音乐创意活力和附加值,有利于拉动中国音乐产业整体规模的增长。

  从需求侧来看, 95后、 00后等互联网活跃用户群,以及“粉丝”“艺考生”“发烧友”等特色消费群体成为支撑线上流媒体音乐平台、图书唱片、乐器销售,以及线下演唱会、音乐节、艺术教育、卡拉OK等细分行业的音乐消费主力军。在推动行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重视价值引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尤其是核心层音乐内容创意的细分行业,既要有效满足新生代人群的音乐文化消费需求,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筑牢我们的精神家园。

  随着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环境更加完善,原创体系日趋成熟,科技创新得到广泛应用,迎来了新时代发展的黄金期。本届论坛围绕“新媒体时代的音乐产业:集聚发展和创新”“音乐与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机遇与挑战”“音乐版权商业化新生态:博弈与共赢”“音乐综艺:垂直创新与产业运营”“音乐教育:事业与产业的融通共生”“互联网2 . 0时代的‘国风音乐’ :传统与复兴”“新时期音乐产业:趋势、声音、字节”“音乐产业的高校教育:音乐传播与艺术管理”等专题进行了讨论。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院长李梅、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田川流、太平洋影音公司总经理刘钦隆、摩登天空CEO沈黎晖、太合音乐集团副总裁杨浩宇、北京唱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FO于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蔡梦、北京迷笛艺术传播有限公司CEO刘欢、十三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卢中强、字节跳动音乐部总监关鹏、VFine Music副总裁陈鑫、匈牙利使馆外交官艾登、国家“千人计划”荷兰学者高伟云教授、美国东北大学David教授等国内外百余位业界专家共同出席会议,并就音乐产业的行业经验、趋势策略、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研讨,为更好促进音乐产业业态的良性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动力。

  据悉,本届论坛整装升级,着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音乐产业传播新格局:优质IP内容的衍生开发, VR、 AR、 5 G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音乐产业的创新融合,使得音乐产业由传统的线上下载和现场聆听拓展出音乐社交、短视频、直播和移动K歌等多种体验场景。音乐消费场景的多元化、音乐文化创意的IP化、音乐传播平台的个性化……共同助推着中国音乐产业进入全新快速发展的快车道。打造北京国际音乐产业周,推出音乐展览、主题论坛、报告发布、“双创大赛” 、学术论坛、融资路演、音乐盛典等板块,呈现行业更丰富高品质的音乐内容、创新的技术与产品等,挖掘行业先声力量,推动中国音乐产业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