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感受艺术与群众真正的血肉相连
——全国戏剧名家看安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走进安徽岳西
从安徽合肥驱车200余公里,循着曲折的县道,攀着蜿蜒的山道,就来到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9月3日这一天,许多乡亲早早等在小镇的牌楼底下,艺术家一下车,乡亲们就迎着、跟着他们往里走,镇上的戏曲大舞台就建在青山脚下、小桥流水之间,观众早已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中国剧协、安徽省文联主办,安徽省剧协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戏剧名家看安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走到了响肠镇人的家门口。
“50年前,我曾是皖南山区的一名文工团演员,我也见到过这么多乡亲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我们演出,让我感受到人民群众永远需要艺术,艺术也永远需要和最基层的老百姓心贴心、面对面地交流,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责。 ”中国剧协副主席、导演王晓鹰激动地对乡亲们说。
王丹红、许爱英、王玉梅、何云、唐元才等梅花奖艺术家为响肠镇观众奉献了徽剧《断桥》 《白蛇传》 、眉户剧《闪扁担》 《母与子》 、川剧《人间好》 《岁岁重阳》 、黄梅戏《女驸马》 、京歌《大中国》 、京剧《菩萨蛮·黄鹤楼》等选段和节目。
“我们眉户剧在曲调上更适合演家长里短,它的节奏明快,唱着就像说话,没有拖腔、拉腔,基层观众看着不着急。 ”许爱英说,“ 《闪扁担》是小调,安徽观众喜欢黄梅戏,眉户小调、黄梅小调有相通之处,他们更容易接受。 ”许爱英说,眉户剧具有北方人粗犷、奔放的气质,河南、陕西等地观众非常喜爱。因为剧种贴近百姓生活,她把眉户剧带到扬州、上海、杭州、常州、南京、深圳、香港等地,也引来了观众的共鸣。
“广场演出要选比较欢快的唱段,观众可能听不懂词,但是可以从旋律上听出欢快的情绪。 ”王玉梅说,这次选了一段欢快的《人间好》 ,还特意选了一段川剧现代戏《岁岁重阳》里的清唱, “这是一段川剧高腔,很优美,难度也很大。很多不了解川剧的人都误以为川剧就是变脸、吐火,我想告诉观众,川剧还有很多优美的唱腔、经典的剧目。 ”王玉梅是第一次来到安徽,她能感受到观众在安静、认真地聆听,也能听懂,“我以前在基层川剧团演出,每当看到漫山遍野都是观众,都情不自禁觉得干这一行真好。我们的戏需要传承,观众也需要传承,要针对不同的观众准备不同的节目,不断地为他们演出,让他们看戏的爱好延续下去。 ”
岳西高腔传承中心演员与梅花奖艺术家同台演出,为响肠镇观众奉献了岳西高腔《秋江别》和黄梅小戏串烧。岳西高腔是稀有剧种,至今已经有400年历史,普通观众听着有点像黄梅戏,岳西高腔传承中心演员何庆云骄傲地说:“那是因为黄梅戏有很多唱腔借鉴了我们岳西高腔,徽剧中也有岳西高腔的元素。 ”何庆云介绍,岳西高腔的传统是不唱整本戏,只唱“戏胆” ,也就是一出戏的精华,像《秋江别》就是《玉簪记》的“戏胆” 。“岳西高腔的声腔高亢激昂,基本表现方式是一唱众和、锣鼓伴奏,我们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加入了管弦伴奏,希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来欣赏、学唱。 ”何庆云说。
9月4日,在岳西县黄尾镇,烈日当空,戏台下广场上坐满了小朋友,广场四周围满了乡亲,除了演出,王玉梅、王丹红、何云还请小朋友登台,教他们戏曲的站姿、手姿,小朋友们学得有模有样;何云唱起黄梅戏《对花》 ,唱一句,小朋友们和一句,稚嫩清脆的唱腔回荡在黄尾镇上空。
“那时候每年农闲都要下乡演出。 ”王晓鹰回忆起50年前下乡演出的情景,“老乡为我们扛来毛竹,从中间一剖两半,我们自己做一副合适的扁担,挑着行头、道具、铺盖卷,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去演,一演就是十几天、二十几天。有的山顶上只住着三户人家,我们把担子挑上去,在炕头演。演完了就住在老乡家。 ”王晓鹰说,那时候就感受到艺术与群众是真正血肉相连的,“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来看戏,散了戏点着火把回家,我们从这一山望着那一山,就看到蜿蜒的火把连成一线。我的18岁到22岁, 4年的时光就是这样度过的” 。
“岳西是革命老区,这次除了演出,我们还参观了大别山烈士陵园,了解到在革命战争年代,岳西县16万人中为革命牺牲的就有3 . 8万人,而且都是青壮年,我深受震撼。 ”唐元才说,“站在这片土地上,对着满目青山唱《大中国》 ,心情格外不平静。 ”
“全国各地的戏曲都有这样的群众基础,只要在群众中深深扎根,就能源源不断汲取营养。 ”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剧作家陈涌泉说,“我们来到这里奉献了艺术,也汲取了力量,了解到岳西县人民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那么大的牺牲,作为当代文艺工作者,我感到我们有责任和使命,用我们的创作、表演讲好这里的故事,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 ”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