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 2000多年前人们对“好手艺”有着这样的判断标准,那么当下“好手艺”的标准是什么?8月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策划和承办的“2019年中国好手艺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从全国2000余件申报作品中遴选出“中国好手艺”作品100件(套)展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创造性地提出了“材美、工巧、器韵、时宜”新时代四大考工标准。
与时代同步
“这个时代新生事物那么多,工艺美术产品层出不穷,有人喜欢它的新,有人喜欢它的旧。我们做这样一个展览,提出了‘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标准,对传统工艺美术价值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期给当前工艺美术创作树立一个标杆。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表示。
据了解,所谓“材美” ,是指珍惜材料、巧用材料;所谓“工巧” ,是指工艺独具匠心,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实用功能和审美意图;所谓“器韵” ,是指作品整体完美、宛若天成;所谓“时宜” ,指作品形制新颖、时代感强。
当前的工艺美术创作,在材美、工巧、器韵的基础上,时宜可谓最突出的特点。“工艺美术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每一步足迹,中华优秀文化中积淀了厚实的审美理念和工艺规范。当代工艺美术要结合新时代条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它们融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要弘扬中国工艺美术的文化特质,既要清楚传统工艺美术在过去有什么独特创造,更要明白当前工艺美术的文化使命。 ”邱春林在展览前言中表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不能断了根、枯了源,也不能亦步亦趋地照搬古人规矩,不敢开拓时代新局面。
展厅中, 100件(套)作品涵盖了刺绣、紫砂、玉器、金银首饰、金属工艺等,在或明或暗的灯光下熠熠生辉。和海龙的石雕作品《春秋颂》创作灵感来源于《三国演义》中“关公夜读《春秋》 ”的故事,人物造型既有传统的工艺特色,又融合了现代学院派雕塑的造型语言,舒张与浑厚相映、工笔与写意兼容,体现了当代曲阳石雕的时代审美;马腾原的树脂工艺作品《2022冬奥梦》把现代奥运的竞技运动与中国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既有竞技动作的绚烂风姿,也体现了传统工艺的手作温度;姚惠芬、姚惠琴的苏绣《苏州新梦——园林组画之月光松影》 ,以苏绣的传统技法表现现代题材,独特的光影和色彩表现打破了苏绣的传统表现题材和表现形式……它们都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完成了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
“手艺,是心手相连的艺术,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作为新时期的手工艺者,如何与时代接轨,用现代方式表达出来,让其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伟群认为,中国好手艺的“好”字,既是传承与创新,又是匠心精神,更是一种态度和责任。
在当下良好的市场环境影响下,手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新人新作,这很令人振奋。但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吕品田看来,在创作繁荣的同时,还存在着专业理论薄弱的问题,“没有对手工艺规律的认知,在创作上就很难提高” 。吕品田透露,举办此次展览也是为了加强工艺美术领域理论队伍的建设,“对于参展作品,后续还要继续跟进,从材料利用、工艺制作,以及从审美需求、生活风尚等方面,加以充分地揭示,让大家更深入地去了解工艺美术创作的现状,梳理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学术成果” 。
与生活相联
展览中,一幅名为《乌兰牧骑》的皮雕作品引来许多观众围观。画面中人们在歌唱,质朴中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画面生动、色彩浓郁、立体感强,拓展了传统蒙古族皮雕的表现领域,无论是材质还是题材都很接地气,这样一幅作品装饰在家中也十分具有观赏性。而作品《徽州无梦》套砚则取传统抄手砚的典雅形式,吸收了自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精神内涵,实用之余更添文化韵味。展览中还有一些紫砂作品,也很好地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融合。
“我看了很多作品都非常艺术化,如果实用器再多一些的话,民众对好手艺的认知会更好。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许奋觉得还可以有更多的好手艺在实用器当中来表现,“好手艺是从生活中来,反过来也应该应用于生活,以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
“从本质上讲,工艺美术以人民为服务对象,它只能是人民的艺术。不管是传承还是创新,都要紧紧围绕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来展开。 ”邱春林表示。
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执行馆长吴光荣也谈道,好手艺应该服务于新的生活方式。“我们最近在做民间工艺调研,我到乡下找了很久,很多过去日常生活里的手艺因为现在生活方式不需要就消失了。 ”吴光荣表示,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传承至今的极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问题还是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