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模式——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道路如何走?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几天,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的千户苗寨里热闹异常,时值苗族传统的吃新节,走进寨子,可以听到苗家男女优美的歌声,可以看到苗族传统的斗鸟、斗鸡等活动……这些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围观,西江苗寨的街道上游客络绎不绝。

  西江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因为有1400多户苗人,故称千户苗寨。近些年来,西江苗寨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2008年以前这里的经济条件还十分落后,而到了2018年,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49.91亿元。

  这一巨大转变是如何产生的?在贵州省民协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李天翼看来,这一转变不仅来源于2008年时雷山县委县政府投入的1 . 7亿元旅游开发资金,更在于西江千户苗寨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实践。

  这一实践被命名为“西江模式” 。7月22日,“雷公山节庆文化与西江模式”研讨会在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举行,中国民协与贵州省民协组织相关专家讨论了“西江模式”的发展经验,对利用民族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

  文化旅游,要保持文化原生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到吃新节,苗寨里全是歌声。 ”现为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文化顾问的李天翼是土生土长的西江苗族人,在他的记忆里,苗族人特别注重节庆活动。苗族传统节庆活动众多,吃新节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节日,每年夏秋时节,苗寨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一同祈求丰收或庆祝“吃新米” 。

  西江坐拥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早在十几年前,就邀请专家讨论苗寨开发旅游的可行性,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潘守永先后五次参与到由雷山县委县政府主导的西江苗寨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论证中。“在2000年的一次论证会中,雷山籍学者韦荣慧跟我们说‘西江在苗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好比是巴黎在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回忆起西江苗寨开发的过程,潘守永认为,西江苗寨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对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的完整保留。

  如今的西江千户苗寨中依然留存着上千栋传统苗族吊脚楼,而在苗族传统节日时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也为千户苗寨增添了更多人文景观。李天翼认为,千户苗寨旅游开发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它将苗族文化进行了科学的市场化运作,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以市场化的营销策略塑造了旅游品牌。

  “在对古镇、古村落等的开发中,完全依托市场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但我们总会发现,一些本来很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变得越来越趋同,差异越来越小,慢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认为,文化特色的保留与挖掘,是开发文化资源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宁夏大学教授钟亚军同样谈到了文化的作用,她说起由作家张贤亮开发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当年张贤亮建设这个影城时,提到影城最大的特色就是‘荒凉’ ,这也是影视城最大的卖点。 ”钟亚军认为,文化旅游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注重文化内容的建设。“用文化把商业化的运作串联在一起,这是西部影城和千户苗寨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

  万建中讲到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有一次去考察江西的一个民俗活动,当地政府的一位负责人指着村中的土路土房子对他说,“等你们明年再来的时候这里就盖上洋房、通上水泥路了” ,万建中说,“如果想开发旅游资源,你们千万不要这样,文化原生态是要保持的” 。

  利益共享,让村民拥有获得感

  除了对于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存,西江苗寨的发展还与它获得苗寨居民的鼎力支持有关。“2008年以前的西江苗寨,只能看到一群群的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大都选择出去打工。 ”回忆起开发旅游业之前的千户苗寨,李天翼说道,那时的寨子“都要散了” 。

  而正是西江苗寨开发旅游产业过程中的一个独特机制,使年轻人都回到了苗寨,“安心地住在了寨子里”。李天翼称之为利益共享机制——运营西江千户苗寨的公司每年都会拿出门票收入的18.3%,分给寨子里的村民们,“保证了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人人都受益,让旅游发展收益全民共享”。

  村寨的经济条件逐渐向好,更多的年轻人也回到了寨子里。几年前李天翼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在外面读书的苗寨孩子拉进群里,李天翼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了解到,现在孩子们毕业回到苗寨的意愿很高。“这些出去长见识后又回来的孩子,才是苗寨发展的未来。 ”

  “要让民族文化活态化,必须要有文化的代际传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岳永逸认为,年轻人对苗族文化的接受,对西江苗寨的文化传承和苗寨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共享,万建中表示,很多地方运作旅游村、民俗村,当地居民却没有获得感,这是地方旅游开发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西江千户苗寨将资源变为资本,让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体现出了社区主体性和村寨主人翁的地位,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