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第23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展演现场, 6岁的梁嘉怡小选手从容自如地表演了越剧《黛玉葬花》选段之后,拖着水袖、摆着身段下场,她学戏才8个月,这是第一次登台表演。
“教了《十八相送》 ,又教《黛玉葬花》 ,她学得很快,这一段练习了4个月,已经演得有模有样了。 ”指导老师、上海越剧院演员李萍介绍,这是戏曲进校园的成果之一,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幼儿园和上海越剧院合作,由上海越剧院的艺术家挑选出十几名小朋友,以行当分组,教授基本功,学得不错的,就排一个有唱有表演的小片段。“每个星期五我到幼儿园教他们两个小时,平时是幼儿园的音乐老师辅导,有的小朋友很内向,学了越剧以后明显变得开朗、自信了。他们知道了越剧,看到别的戏曲节目,还会问,这是什么剧,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已经留下了印记。 ”李萍说。
本届“小梅花荟萃”由中国剧协、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上海市文旅局承办,共有全国各地39个单位选送的163个节目、 174名小选手参加展演,展演节目涉及32个剧种,其中不乏泗州戏、巴陵戏等稀有剧种。小选手们的表演充分展现了各地戏曲普及和传承的丰硕成果。
“小朋友对戏的热爱打动了我”
小小“杨八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往台上一站,头上的翎子比她身子还长那么一点,可是气势丝毫不弱,嗓音嘹亮、清脆,圆场跑得稳,腿踢得高,马鞭使得干净利落。小选手叫黄嘉倩,今年只有6岁。“她今年上幼儿园大班,接触粤剧有一年了,她特别有灵气,表现力也很好,尤其武戏比较有天赋。这出戏练了10个月,花了很多时间在基本功上,有很多动作很难,比如跳叉、控腿、悬腰,她一点不怕苦。我们广东讲粤语,她家里不是讲粤语的,我们就一个字一个字教她。 ”指导老师、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乌沙幼儿园教师陈淑凤说。
陈淑凤介绍,幼儿园有戏曲进校园的相关课程,她从前是演员,现在专职在幼儿园教粤剧。
“一开始我不是太有信心,因为小朋友太小了,理解力还不够,需要很细致的讲解,让他们觉得好玩,他们才会学,所以基本上是以游戏的方式,逗他们开心。 ”陈淑凤发现,小朋友的优点就是有竞争心理,“有的小朋友觉得别人很厉害,就想超越,压腿也会疼得哭,但是不会说不学了,因为看到别人已经可以做到的动作,他就想做得更好。 ”
8岁的吕承锦小选手在京剧《锁麟囊》选段中饰演薛湘灵,得到了98 . 55分的好成绩。“家里给他报了各种兴趣班,只有戏曲是他自己喜欢、主动要学的。 ”指导老师、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员殷婵娟说,“他家里没有懂京剧的,可是他喜欢张火丁,常看她的视频,听了就自己学着唱。我是张火丁的弟子,他在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创办的培训基地学戏两年,培训基地就专门让我来教他。考虑到他是男孩,我们想教他小生,可是他就想学程派。 ”
殷婵娟说,小朋友对戏的热爱打动了她。“我没有把他当成8岁的小朋友,而是非常严格地要求他,每天坚持半小时圆场,尤其是近一年来,训练强度很大。他的爷爷每天给我发他练功的视频,没有教室跑圆场,就在公园里跑。 ”殷婵娟以前没有教过这么小的孩子,她说,小朋友天赋好、理解快,“学的时候进步神速,觉得自己拿下来了,马上就要学下一段。唱念、水袖,分寸把握不好,一会儿过了,一会儿欠了,我要帮他找到那个度,要求他规规矩矩地去完成每一个动作。 ”
为传承不怕苦和累
8岁的张骞月小选手表演的赣南采茶戏《刘二与四妹》剧种特色鲜明,她一人分饰两个行当,妆容、服饰半边是丑,半边是花旦,当丑的一侧面向观众,就以丑的程式表演,当花旦的一侧面向观众,就以花旦的程式表演,台上是一个演员,却是两个人物,就连谢幕的时候,都是以两个角色的身份在和观众交流。
“爸爸妈妈都是赣南采茶戏演员,我最喜欢妈妈在《八子参军》里演的兰花。 ”张骞月说。她的母亲、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演员易晓艳介绍, 《刘二与四妹》的表现方式是她首创并亲手传给女儿的。“我们演出很多,她放学了就在剧场做作业,做完了就看我们演出,我们到外地演出尽量都带着她,不能带着她的时候,她想我们了,就看我们的演出视频,她从小很喜欢戏, 4岁开始跟着我练功,我一个星期给她上一堂戏课。随时有空我都可以教她,比如开车的时候,她坐在旁边,就可以让她练练气息、台词、眼神。 ”易晓艳说。
11岁的薛佳敏小选手在晋剧《阴阳河》选段中展示了跷功绝技,脚尖踩着直径只有几寸的跷,脚掌、脚跟始终完全离地,完成所有的身段动作。主人公还有担子担在肩上,手不能扶,要展示担子从一肩换到另一肩等绝技,担子要找平衡,跷又要找平衡,难度是双重的。这出戏还有一个高难动作——前跷,主人公先把担子卸下,翻一个前跷同时把担子担起来,小选手完成得平稳、轻盈、优美。
指导老师、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教师赵锋介绍,薛佳敏是河北张家口阳原青年晋剧团委托培养的学员,在戏校学戏两年,跷功练了一年。“还没有开剧目课,一直练基本功,但是因为她接受得比较好,就专门为她排了这出戏,本来是不用跷功的,我们想把老一辈艺术家的绝活传承下去。她回到家乡河北在家也练功,练得脚上磨起水泡,奶奶心疼,叫她不要学了,可是她一直坚持着。 ”
“我是安徽人,泗州戏是我们的地方戏,妈妈喜欢在电视上看,我从小就听着这个声音,也很喜欢。 ” 13岁的小选手王雪晴表演了泗州戏《哪吒》 ,让观众有机会领略这一稀有剧种的风采。指导老师、安徽省宿州市泗州戏剧团作曲张友鹤介绍,泗州戏是安徽地方剧种,分布在淮北皖北,和江苏、山东、河南的柳琴戏同属一个剧种,又叫拉魂腔,拥有200多年的历史, 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它是“三小戏” ,主要表现当地生活,其他省市听到的机会很少。之所以叫拉魂腔,是因为它的尾音要翻高八度,苦腔、欢腔都可以用这种拉腔,非常动听。
张友鹤说,此次参加展演,是为了锻炼学员。“剧团目前面临青黄不接,王雪晴在戏校学戏两年,在团里实习一年多,这出《哪吒》也打磨了一年多,已经演得很好了,只是年纪小,气力不够,前面舞的很多,后面唱的时候气息就跟不上。 ”张友鹤介绍,目前团里有十几个正在培养的小学员,早上练基本功,上午练身段、把子、唱腔,小学员要磨练到十七八岁才能演大戏、演主角,他们在戏中为小学员们安排了各种角色,让他们多上台、多锻炼。
“大小梅花”共同进步
“几岁到十几岁作为初学阶段,业余组的小朋友水平并不比专业组差,幼儿园的小朋友尤其优秀,动作到位、基本功扎实。 ”评委、昆曲表演艺术家林为林看到小选手们的表现十分欣喜,“京昆戏小选手在表演中体现了两个剧种严格的规范,地方戏小选手体现了各自剧种的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越剧的委婉、黄梅戏的朗朗上口等。他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勤奋、肯吃苦、热爱戏曲,唱念做打,老师教的都掌握得比较扎实。 ”
“对于小选手,尤其是业余组的小选手,态度第一重要,对待唱腔、做表一丝不苟,就是合格的,个别音唱得不准,也以鼓励为主。对于武戏,主要看的是基本功,有的选段即使展示了高难技巧,但圆场、脚步、山膀等基本动作做得不够标准也是不行的,一出手,一抬脚,都要在戏曲程式的规范里,这实际上也考量着老师的教学理念。 ”评委、 《中国戏剧》主编、戏剧评论家罗松表示,戏曲就像书法一样,从一开始学就要横平竖直,“这从细节就可以看出来,比如上场、下场,就能看出小朋友是不是学习得完整、舞台素质是不是良好,他们基本上都是规规矩矩,即使表演有所不足,却是完整的传承。 ”
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大梅花”也对“小梅花”提出了期望,沪剧表演艺术家华雯表示,想要把戏曲作为一生的事业,那么“小梅花”只是最初的一步,小朋友还需要对自己更加严格,形体步伐、咬字行腔,日复一日地艰苦训练;作为戏曲爱好者,“小梅花”则是一种鼓励,希望他们可以放松地学习,以兴趣为主,戏曲可以锻炼形体、塑造气质,它的内容向上向美向善,唱词可以提升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小朋友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是比学习技巧更重要的。
“艺无止境,对于‘大梅花’‘小梅花’来说都一样。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坚持基本功训练,坚守自己热爱的剧种。除了小朋友自身的努力,良好的师资、家庭的支持、积极的社会环境、充分展示的平台是他们进步的支点,需要我们从业者为他们创造、提供,希望‘小梅花’能成为‘大梅花’ ,成为未来戏曲事业的顶梁柱。 ”林为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