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秀杏林“说戏”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京剧新秀杏林“说戏”

  ——北京京剧院“百名新秀下基层普及京剧看我行”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一张戏装照日前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务工作者的朋友圈悄然“走红” 。照片中两位医务工作者身穿月白色生、旦戏服,旦角双膝微曲,双手遥指,生角则一袖搭在旦角臂上,一袖翻在肩头,两人扮相好似一对神仙眷侣。

  这是北京京剧院“百名新秀下基层普及京剧看我行”系列活动留下的画面。6月24日,北京京剧院艺术家走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利用午休时间,为几十名医务工作者介绍了京剧服饰知识,表演了荀派经典剧目《勘玉钏》的片段,传授了简单的唱腔、身段要领,在炎炎夏日,为医务工作者带来了一份清凉与轻松。

  “这两位医务工作者穿的戏服叫褶子,在明代,褶子是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的日常穿着。 ”借着扮戏装的契机,北京京剧院剧装总监彭仲林为大家介绍京剧服饰,“以前,男式褶子和女式褶子一样,都是斜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王瑶卿、梅兰芳等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在老式褶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对门小领’的女式褶子,多为天青色,又叫青衣,他们塑造了秦香莲、罗敷女等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后来青衣就取代了‘正旦’ ,成为这个行当的名称。 ”

  “京剧服饰分为蟒、靠、帔、褶、衣、冠、帽、盔、巾、鞋、履、靴。蟒是皇帝赐给大臣的奖赏,以前叫龙袍,但有人说龙袍赐下去,龙脉就要消失了,所以后来把龙的五爪去掉一爪,变为四爪,五爪为龙,四爪为蟒。 ”彭仲林讲“蟒”的来源,又讲“靠”的形制:“靠是武将的铠甲,肩部有睚眦纹饰,睚眦凶猛、嗜杀,表示威武,腰部有椒图纹饰,这个形象源于蚌,古代的门环上也有椒图,表示闭合,用在靠上又称‘吞’ ,下缀吊鱼,名为‘归’ ,睚眦、吞、归象征着打仗打得出去、赢得回来。 ”细致有趣的讲解,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中心内科的一名大夫是京剧爱好者,她说自己是听着样板戏爱上京剧的:“起初并不喜欢,有一次下了夜班,忍着头疼做家务,打开电视正好听到《林海雪原》 ,觉得茅塞顿开。我把样板戏听遍了,又听传统戏,越听越好听。 ”由北京京剧院艺术家伴奏,她现场演唱了《贵妃醉酒》中的“海岛冰轮初转腾”片段,青年演员富博洋为她叫好,并和她切磋唱功:“梅兰芳先生的唱腔句末常常有一个好听的嗽音,好像在水缸里投下一枚硬币的回声,多加练习可以提高声音的辨识度。 ”富博洋还分享了喊嗓练声的四句口诀:“一阿走虎提,白雪天上飞,喊用十字韵,行腔不用急” 。他说:“意念在头,声音随后,唱多高都不怕。 ”

  青年演员王岳凌、柳婧、孙彤为现场医务工作者表演了荀派经典剧目《勘玉钏》中的片段,并介绍这出《勘玉钏》的看点在于一人分饰两角,前悲后喜,前半部分青衣要演得稳重,考验唱功、做功,后半部分花旦要演得俏皮,考验念白、表演,是花旦行当四功五法的全面展示。三位演员和青年演员王天宝为大家示范了花旦、青衣、小生的身段。“扶门、开栓、一提、一拉、一闪、一迈、一看”是开门;“提脚跟、抿脚跟、脚尖撇开、勾脚、落地”是行走。几十名医务工作者在不大的会议室里跟着演员有模有样地学起来,一边学一边感叹,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在京剧里竟有这么多门道。

  据介绍,“百名新秀下基层普及京剧看我行”系列活动结合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展演的十出剧目,以主要演员深入首都高校、企业、社区现场说戏、扮戏、唱戏、讲戏等方式,向观众介绍剧目、普及京剧知识,为的是让演员们真正走进基层,了解观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