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丝万缕”中领略锦绣中华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9年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项目“锦绣中华”专题展及中国刺绣艺术传习营开幕——

从“千丝万缕”中领略锦绣中华

  “苗族服饰有180多种款式,是中国传统少数民族服装之最,苗族也被称之为‘将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因为从他们服装上的纹饰能看到其祖先居住过的地方,比如袖口有波浪纹,代表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是江河,花的装饰代表京城,黄色点状装饰代表麦穗……”“黎族织锦历史悠久,纺织家黄道婆曾亲自去海南岛崖州学习织锦技术,并将其带回中原。龙被是黎族织锦艺术的精品,通常有两种底色,红色在婚礼等喜庆场合使用,黑色是在丧葬仪式上覆盖在灵柩上代表厚葬,因为龙被非常珍贵,在过去,一条龙被相当于十头牛的价钱……”日前,由中央民族大学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申报并承担的2019年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项目“锦绣中华”专题展及中国刺绣艺术传习营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举行。展览中,南北方多民族传统与当代服饰以及中国刺绣工艺精品琳琅满目,让中华文化在穿花纳锦、描龙刺凤中熠熠生辉。

  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营造喜庆气氛,本次展览将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各地各民族刺绣与特邀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精心绣制的苏绣艺术精品组合在一起,以“锦绣中华”为主题开启专题展,并将延续至6月29日。展览分为南、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和刺绣艺术精品厅3个展厅,将中国各地方各民族的刺绣服饰汇聚一堂,呈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刺绣艺术精品厅展出的,是专题展策展人曹静特邀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蔡梅英创作的33幅作品以及12个刺绣及缂丝团扇。作品采用了传统艺术表达手法,同时结合不同艺术视觉感受的当代刺绣技艺,摄影、油画、工笔画、水墨写意等原作通过刺绣大师娴熟运用配色、针法、绣法进行二度创作的重新演绎,栩栩如生、鲜活感十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多项大奖的《盛世滋生图》 ,该作品又名《姑苏繁华图》 ,全长15 . 9米,画面中有人物12000多个、建筑200多栋、桥梁50多座、船只400多艘,用丝线长达5万公里,丝线颜色2000多种,是蔡梅英带领其研究所18位技艺精湛的绣娘历时5年绣制完成的苏绣灿烂篇章。

  中国刺绣传习营活动通过公众号链接平台自愿报名,最终遴选出来自高校、文化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的30位青年学员,体验和学习中国刺绣,由蔡梅英亲自授课指导、高级工艺美术师钱晓丽现场辅导。学员可以从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验现代手工工艺之美,并通过刺绣在当代社会由生活用品到艺术品的转换,感受70年来中国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化历程,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集中学习完成后,学员可利用其他时间进一步绣制,完成一面图案较为简单的丝质刺绣团扇,在展览闭幕式上由刺绣大师现场点评,完成者也将获颁传习营结营证书。

  “我们同步开展展览与传习营活动,就是想改变以往展览只是让观众看展品的单一性,让博物馆成为活的文化传承空间,让展览更多地走向和接近人们,接近每个人的具体实践,通过观众或学员亲自动手绣的过程,能让其对刺绣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助力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 ”此次项目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说。他介绍,展览服饰侧重展示南北方各民族服饰和生活绣品,几乎囊括了所有列入国家级或省市级“非遗”名录的刺绣技术,希望人们从“千丝万缕”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领略美美与共的“锦绣中华” 。

  “环境造就了我们这一代手艺人,而当下年轻人面临更多选择,很难静心坚持下去,刺绣这门技艺正在面临传承危机,这是我最担忧的问题。 ”蔡梅英如是感叹,但她感恩这个时代能提供给传统手艺人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她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及传习营活动,努力让下一代人热爱刺绣,并将这门技艺以及自己“坚信作品代表人品,坚守我不开口让作品开口,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做到老学到老,坚定只有不断钻研创新才能做出更好作品”等信念与主张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