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林则徐,人们都知道虎门销烟,但对于虎门销烟之前林则徐在北京面见道光皇帝的事儿,知道的人并不多。 ”北京曲剧团青年编剧张帆将北京看作虎门销烟的“前哨站” 。这段历史将被搬上舞台,由北京曲剧团推出的原创剧目《林则徐在北京》将于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当天在京首演。
清末时期内忧外患,鸦片流毒甚广,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请求禁烟,接密旨来到北京,君臣多次面谈共商大事。“林则徐在北京的这段历史非常重要,虽然只有二十几天,但虎门销烟就是他在北京与各种人士及自己的思想进行斗争的一个结果。而这段历史也非常难写。 ”作为本剧的编剧,张帆查了很多资料,但林则徐与道光皇帝谈话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太明确的记录,“这就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也为艺术再加工创造了空间。 ”
在借助真实史料的基础上,参考民间故事,与禁烟的事迹相结合,张帆着力去塑造一个“真实立体可信的林则徐形象” 。她坦言,对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进行再塑造,很容易写得平面化。“我很注意去挖掘素材,把林则徐写得更加立体。 ”经过不断地磨合,张帆一共改了七稿。
“我们注重从人的性格和关系角度,以及从当时历史背景下人物的状态中去挖掘林则徐和他身边的人的内在想法。 ” 《林则徐在北京》的导演席凯谈起他对这个故事的呈现想法,为了突出北京曲剧的特色,剧中完整地体现了北京曲剧的曲牌,剧中曲牌的使用也尽可能去契合人物的性格表现。
“有些观众听曲剧就是听牌子,曲牌的旋律是很鲜明的,但有时因为题材类型或时代发展的需要,唱腔味道衍变较多,在这部剧中我们希望寻求一些古意,包括有些曲牌很多年都没有用过了,这次我们也努力挖掘出来。 ”担任该剧曲牌顾问的顾伯岳认为,曲剧听的是北京味儿,这部剧从唱腔上会加强这方面的表现。
在加强“曲剧味儿”的同时,对于传统曲剧的表现形式,创作团队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席凯介绍,“我们改造了传统软绵的腔调,使用了更加宏大的音乐,来契合林则徐的人物形象和禁烟的宏大题材。 ”而在舞美方面,担任本剧舞美设计的黄少飞也想给自己“增加点难度” ,他改变了传统布景方式,增加了投影的使用,“在舞台呈现上,比大家之前看到的北京曲剧的舞台样式更有新鲜感” 。
“北京曲剧有一个优势,它是一个年轻的剧种,没有太多根深蒂固的‘规则’ ,也给创作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说起对于曲剧表现形式的改造,席凯认为,新时期的曲剧要从单纯对历史事件的呈现转向更多地突出人文关怀。“如果作品都用传统思维创作,恐怕很难满足新时期观众对舞台艺术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老而不旧,新而不丢’ 。 ”席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