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 美美与共
——写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之际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艺术报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中国又迎来了一场标志性的国际盛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进一步指明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以博大的胸怀、厚重的历史观、卓越的前瞻眼光,描绘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和实践蓝图,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开放大国的胸怀和气度;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中华文明,又一次架起了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桥梁。

  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同时又面临着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严峻挑战,特别是“文明冲突论”肇始而投射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霸凌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此背景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从不同文明的悠远视野、亚洲人民乃至全人类命运的时代高度,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倡导和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在不同地域环境生息生活的各国人民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文明形态,共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玄奘西行印度,到鉴真东渡日本,再到郑和下西洋;从阿倍仲麻吕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到马可波罗游历元朝,再到利玛窦长居中国……不仅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的亚洲各国,连在古代尤显路途遥远的其他大洲与亚洲,都曾建立起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佳话,彼此也因此而深深受益。历史昭示我们,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宝贵经验,更是当前应对各种挑战、描绘未来美好蓝图的大势所趋。

  在大会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4点主张,强调文明交流互鉴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孕育的智慧、情怀与担当。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因积极进取而生生不息,因开放包容而兼收并蓄,因亲仁邻善而协和万邦,因与时俱进而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着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存理念,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当今社会,越发彰显出恒久的魅力,并将更加充满活力、焕发时代光彩,更好地贡献世界。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深刻阐述了“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真诚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郑重宣示“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中国理念,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开辟了新路径,为绘就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画卷凝聚了新共识。几年来,这一被国际舆论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宣言” ,也被中国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落实推进——从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法全球治理论坛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深入和拓展;从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送到了习近平主席手中,到中欧班列不断增加,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时代潮流涌动,一切已经证明,“中国方案”是可行的、有效的、充满活力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地仍然战火频仍,造成大量人民流离失所,而近期中东地区更是战云密布;冷战思维依然阴魂不散,蛮横霸权动辄挥舞大棒;而贸易壁垒主义、保护主义及其霸凌行为,使得全球经济秩序遭受破坏,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深受其害。但是,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具有深厚的底蕴和自信,类似的小波浪不足以掀翻人类文明前进的大船。从国际社会对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的热烈反响、深深共鸣来看,已然宣示了“文明冲突论”和自私自利的霸凌主义、保护主义逆历史潮流而动,不得人心,必将为世界人民所唾弃。

  用“文明交流互鉴”来超越“文明冲突” ,用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抵御“优先”论调、零和思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向;作为亚洲文明、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有信心、有意愿与世界不同文明通过交流互鉴,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打造平等、多彩、文明、和谐的人类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