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背后的“版权黑洞”必须清除
栏目:钟鼓楼
作者:关戈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人类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公布,顿时引起全民狂欢。在短短的时间里,人们似乎恶补了有关黑洞的所有知识,而各大媒体也是大张旗鼓,从组织相关采访、开设科普专题到应景地在网页上布置黑洞的动图,热点效应所及,“鄙视链”末端的后知后觉者,连刷朋友圈似乎都少了几分底气。虽然,这个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的“黑饼”远得想想都让人茫然,依然有人配上我国北方常见的蜂窝煤图片,并调侃“黑洞来源于生活” ;而嗅觉灵敏的一些机构,则迅速对黑洞照片进行了“版权申明” ,表示未经授权不建议使用。

  据媒体报道,在黑洞照片公布之后不久,图片公司视觉中国网站上的黑洞照片,就注明了“此图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致电或咨询客户代表” ,而其客服也对媒体表示,黑洞照片仅供有资质的新闻媒体使用,个人或者自媒体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使用会有版权风险。这个“程序正确”的提醒,自然让狂欢中的人们猛地冷静了一下,而倘若图片公司真的已获得“专有授权” ,此提醒确实合理合法、无可厚非。问题是,事后媒体追溯,发现包括视觉中国在内的一些图片公司,其实并没有得到独家授权。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热点营销”已经司空见惯。作为“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 ,甚至都不是单一国家而且涉及“宇宙发现”这样前无古人的“宏大叙事” ,其讲述不单是此时爆炒,恐怕还会延绵人类文明的无数年头。很显然,即便它可能衍生某些商业噱头,即便那真正溢出的深远影响还不得而知,有一点是确定的,人们对科学、对宇宙的兴趣更大了。笔者注意到,跟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热映时很相似,书店里科幻书架前的人们明显多了起来。这里自然有“热点营销”的功劳,也可以看出,人们似乎并不在意“热点”本身是科学还是科幻,而更在乎一种体验感、在场感。于是,不经意的科普就实现了。

  然而,“热点营销”的商业属性,乃至产生黑洞照片的版权风波,却让人看到了“吃相难看”的一面。除了此次黑洞照片的风波,有的媒体进一步起底,发现不乏图片公司将不在保护之列或不为己有的图片擅自“盖戳叫卖” ,从而使得版权保护成为一个“敛财工具” 。正如有的专家所言,这部分折射出了有关行业的乱象,需要有效地规范,而本文提到的涉事公司事后也进行了致歉,但由此牵出的把国旗、国徽图片的版权也“纳入麾下”的做法,确实让人大跌眼镜。如果说黑洞照片的使用还难免有科普与保护的学术探讨余地,那么国旗、国徽等涉及国旗、国徽尊严,在我国相关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其乱入至此,就很不合适了。

  在黑洞照片这件事情上,让笔者深为感怀的,除了首张黑洞照片是人类史上破天荒的事,其实还在于它是集合了包括多位中国科学家在内的世界众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并以全球六大城市同步发布的形式,宣告这一重大发现。而其权威官网更已载明,该照片的使用“无需付费” ,只需清晰可见地注明图片来源。从中我们分明看到,在迈向宇宙探索的路途上,科学家们凝聚一体的全人类情怀,以及为科普知识、为人类福祉而无私奉献的宽广胸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科幻作家刘慈欣坦言,民众在社交网络上的集体狂欢,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以及对于科学、天体物理的兴趣。在笔者看来,这“兴趣”远比“热点营销”本身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