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应坚守文化底线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程杏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今年春晚的舞台上,由相声演员岳云鹏与孙越带来的节目《妙言趣语》当中的“对春联”桥段引发热议,在节目当中,孙越以“山西运煤车煤运西山”对岳云鹏的“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而岳云鹏则以“138000831”对孙越的“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在“好极了”“太有意思了”等好评声中,我们也不免能看到如下论议,“完全是乱弹琴,拿无知当笑点”“对对子的基本要求都没有达到,为了拖延时间还将‘平仄平仄平平仄’念了三遍,对子最起码字词属性要相对应” ,许多网友认为节目里的对对子并不符合“对子”的基本要求。

  “对春联”是相声作品当中的传统段子,台上演员的一捧一逗,诙谐风趣地讲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等有关对联的知识,比如马三立、马季等相声演员表演过的相声作品《对春联》当中,列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名对,及一些绕口令对联,在传播知识的同时,用谐音、双关等手法组成笑料,颇有趣味。而当下,一些与对联相关的语言类节目,往往因过分注重笑料而忽视了对联本身的文化属性。

  我们知道,对联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早已形成一套其自身的规范和诸多讲究。对联看似简单,却博大精深,涉及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修辞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对出好对子并非易事,要对出绝对子更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因而,对于《妙言趣语》等逗乐图喜庆的节目,要求其在对联上做到面面俱到、恰如其分或属苛求。但抛却节目本身,作为我国古典艺术精粹的对联文化在当下的泛娱乐语境当中的大众认同属性则更值得被重视,诚如网友评论所赞扬的“好极了”等,此类外行式的吹捧或点赞,享受的快感本身是否会变得廉价?或当深思。

  事实上,除了乱对对子,乱贴对联的现象也尤为常见。譬如近日,一家医院在其门口贴出“大财源(日进斗金)行旺运,好生意(招财进宝)开门红”的对联,遭到网友批评。在多数人看来,春节贴对联彰显节庆氛围本无可厚非,但将寄意“生意兴隆”的对联贴于医院门前就显得十分不妥。医院虽是救死扶伤之地,但作为普通人,谁都不愿意流连于这样的场合。相比于“生意兴隆”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等对子就显得雅观许多。除此以外,陕西某地看守所也曾贴出过“客满九州生意旺,商通四海财源广”的雷人对联,这显然与人们心中的祈愿相左。因而,为了防止此类错误重演,补上相关的“春联文化”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笔者看来,春联之所以美,在于其字美、词美,在对仗节奏中体现的声律美,在仄起平收中突显的乐韵美,更在于其背后承载的千百年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诚然,生活中对联文化的体现比比皆是,但,到名楼古刹,到佛家寺庙,欣赏浮光掠影的同时,是否能驻足应景应人文而刻于柱子上的对联?在春节的热闹欢腾中又是否细读过家门口的对联?当我们面对“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等佳句不觉莞尔时,其价值体现正是在于我们心中趋向一致的文化认同。

  近年来,应该注意到,在诸如“年味越来越淡”等感叹当中,青年一代对春节以及春联文化的陌生感愈发凸显,认同的同时,是知之甚少的并行,不让以春联为代表的春节文化“褪色” ,应值得重视。过去,央视也曾举办《机智过人》等节目,里面人与机器作对联比拼,受到高度关注。近年来,各地书法相关单位举办的送春联活动蔚然成风,还有一些高校积极开展春联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的“妙手参造化,人人写春联”的活动,还有每年举行的“把春联带回家”活动……此类种种,都是春联文化的有效回归。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对于对春联是否规范还是贴春联是否正确的讨论,其本质都是以对春联本身的认同为前提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让以春联为代表的春节文化代代相传,延续我们心中的文化认同,才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