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一年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演绎赵季平新作《风雅颂之交响》引起强烈反响——
用民族交响讲述“诗经”故事
新年第一个月,对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来说是忙碌又兴奋的。1月中旬,他们受邀来到北京,在国家大剧院“致敬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音乐会”上演奏了由中国音协名誉主席、作曲家赵季平新创作的作品《风雅颂之交响》 ,引起强烈反响。随后,他们走出国门,开展了主题为“华乐苏韵”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欧洲巡演活动,活动贯穿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9个国家。其间,他们还在文化和旅游部“欢乐春节”以及纪念中俄、中波建交70周年文化交流演出中进行表演。而这支把民族乐器带到国外的乐团仅仅成立一年有余,乐团团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7.3岁。
“他们演绎出了我想要表达的中国魂及从老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在国家大剧院听了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奏,赵季平感到很满意。“去年8月中旬, 《风雅颂之交响》才交到乐团手中,演绎到这样的水平,足见这个年轻乐团的活力。 ”
《风雅颂之交响》是赵季平受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委约创作,他从《诗经》中获取灵感,将人们对美好生活、自由平和世界的追求谱写成音符娓娓道来。作品分为“序·颂”“关雎”“玄鸟”“幽兰操”“国风” 5个乐章,当晚演出由指挥家彭家鹏指挥,特邀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和女高音歌唱家张宁佳演唱其中的两个部分。
这部作品用了一年的时间创作,在乐团排练期间,赵季平曾两次前往苏州指导排练,他为乐团讲解每一章节的创作理念,并对节奏、乐器与演唱家的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我之前就构思用《诗经》元素来创作一部作品, 《风雅颂之交响》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我想通过它表达我们民族的精气神。 ”赵季平表示,民族管弦乐队在表现这部民族交响乐上是有优势的。
用民族语言演绎交响乐,这是赵季平的想法,也是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想法。“由我们的民族管弦乐团来演奏交响乐,这就像是用我们的民族乐器作为语言,以世界通用的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总监彭家鹏表示,乐团想让更多的西方观众了解中国的民族交响乐。
据介绍,成立一年多来,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在创新中国民族音乐上做了很多工作,乐团尝试在传承江南丝竹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交响乐的编制与编配,对民族音乐表现形式的管弦化、交响化进行探索。去年,乐团改编创作了民族管弦乐版的《牡丹亭》 。扮演杜丽娘的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芳表示:“以往昆曲表演中乐队演奏并不多,如今能有乐团伴奏,气势磅礴,感觉过足了瘾。 ”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还对苏州文化进行了挖掘,他们与包括赵季平在内的音乐家签约,邀请他们到苏州采风,创作能体现苏州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 《姑苏印象》 《丝竹里的交响》 《烟雨枫桥》 《干将·莫邪幻想曲》 《四季留园》等作品随之产生。 《四季留园》是作曲家王丹红多次赴苏州采风后创作,苏州的园林美学与人文气质给了他诸多灵感, 《四季留园》以苏州园林春、夏、秋、冬不同的韵味为主基调,以丰富多变的曲调描绘了人间天堂般的姑苏美景。
“中国民族交响乐的实践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层次上了,我们有丰富的资源可以使用,所以应该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彭家鹏对民族交响乐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表示,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也将继续对民族交响乐的表现形式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