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各大电影评奖中,扶贫题材电影《十八洞村》收获颇丰,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华表奖优秀女演员、优秀编剧等大奖,证明了这部影片的优秀品质。近年来,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不断深化,一大批以扶贫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相继诞生,其中既有《十八洞村》 《南哥》 《热土》 《又是一年三月三》等电影作品,也有《马向阳下乡记》 《索玛花开》 《苦乐村官》等电视剧作品;既有《第一书记》 《闽宁镇移民之歌》 《苦乐村官》等戏剧作品,也有《大国扶贫》 《乡村国是》 《深山松涛》等文学作品。
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的脱贫攻坚已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在为大量扶贫题材文艺作品助力精准扶贫战略鼓与呼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像《十八洞村》 《乡村国是》等能够经得起观众考验、得到专家肯定的扶贫题材文艺佳作,还不够多。一些扶贫题材的文艺作品,还停留在简单歌颂好人好事的初级创作阶段,叙事比较生硬、故事相对单调、人物较为苍白,只强调了作品的宣传功能,而忽视了艺术的表现力度。
究其原因,还在于创作者主题先行,首先将作品当作宣传品,而非艺术品。创作扶贫题材的文艺作品,前提是创作文艺作品,创作者理应遵循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尽可能将扶贫主题自然而巧妙地融于故事的讲述、人物的塑造之中,做到真实而不浅薄、深刻而不乏味。以电影《十八洞村》为例,影片不仅充满主旋律的正能量,也极具诗意与东方美学风格,通过兼具时代主题与艺术深度的镜头语言,展现出湘西乡村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村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进而引发观众对于如何脱贫以及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
然而时下的一些扶贫题材文艺作品,只流于表面地展示农村的贫困与农民的落后,并没有抓住部分农村地区落后的根源不仅在于自然条件恶劣,更在于一些农民缺少进取精神这一核心问题,也就无从彰显“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正确扶贫方式。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就不局限于展示扶贫干部带领村民打洞、挖井、种树、搞土地流转等具体脱贫行动,还表现了在脱贫过程中扶贫干部与农民之间的帮扶与反哺关系——一心为民的扶贫干部帮助农民走向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富裕,勤劳质朴的农民则净化了扶贫干部因喧闹的城市生活而躁动的内心。
此外,一些扶贫题材文艺作品中的扶贫干部形象过于“伟光正” ,缺少真实的人物质感,仿佛是贫困地区老百姓的“救世主” ,这样的人物形象显然难以打动观众。 《十八洞村》的主人公杨英俊是个复员军人,他本可以去大庆油田当工人,但因为家里分到了田,又决定回到乡村生活。最初接受扶贫带头人任务时,他甚至担心战友知道自己在干扶贫工作会很没面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斗争,他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扶贫工作中。这样的扶贫干部才真实而有质感,是更加可信的平民英雄。
与天马行空的虚构文艺作品相比,扶贫题材文艺作品更加考验创作者将真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进行艺术加工的能力,也更能彰显创作者的艺术眼光与创作水准。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扶贫题材文艺作品不该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也不应因为质量低劣而被市场和观众抛弃。要创作出故事生动好看、人物鲜活有个性、充满生活质感与情趣、能引发观众共鸣的优秀扶贫题材文艺作品,归根到底还是要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走进群众,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与土地芳香中发掘美、表现美、升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