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电影《生生不息》剧本——
大背景下的小故事,
展现战天斗地的治沙精神
由中国影协指导,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内蒙古影协、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电影《生生不息》剧本专家研讨会日前在中国影协举办。剧本取材自肖亦农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绿色毛乌素传奇》及肖睿的长篇小说《生生不息》 ,经过3年多的认真打磨,最终由编剧黄丹、徐粟影创作完成,并将由导演伊·呼和执导。
剧本讲述了在毛乌素沙漠种了一辈子树的治沙英雄阿茹娜老了,她希望将治沙的工作传给唯一的外孙阿木尔,而阿木尔却希望能在北京打拼出一番事业。在新的时代里,祖孙二人的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阿茹娜感到,她虽然能够改变沙漠,却改变不了自己的外孙。然而,在阿茹娜的不懈努力和感召下,她最终欣慰地看到,战天斗地的毛乌素精神,依旧在外孙的身上传承,生生不息……
“我们试图在剧本中讲述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简单到能够让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人也能轻易看懂。在创作中,我们尽可能地突出人物的质感和治沙事件本身的戏剧张力,让人物的性格立得住、行为动机立得住。 ”黄丹如是阐述创作《生生不息》剧本的准则。
研讨会上,仲呈祥、张思涛、饶曙光、许柏林、高小立、苏毅、乌恩奇、肖亦农、张弛等专家学者对影片的剧本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 《生生不息》剧本的立意十分高远。“它不仅表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值得我们珍视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仲呈祥表示, “影片中的阿茹娜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带领当地群众一棵树一棵树地种植,在荒漠上营造了一片绿洲,彰显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宝贵精神品质。这样的人物和这样的精神,值得大书特书。 ”
电影剧作家、评论家张思涛表示, 《生生不息》的剧本讲述了一个大背景下的小故事。 “治沙这个时代背景是全国人民热切关注、共同参与的大事件,而具体到阿茹娜在毛乌素沙漠植树造林,又变成了有人物、有细节的小故事。 ”张思涛认为,影片除了要宏阔展现治沙过程中的大场面,更要细腻描绘人物的命运和矛盾冲突,在“大”与“小”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通过真实的人物与感人的故事建构影片的正能量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