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登上舞台,期待不仅仅是“奇观”
——由舞台剧《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成市场“爆款”说起
近些天来, 《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成了舞台剧市场的“爆款” ,这部根据国产动漫大IP改编的舞台剧首轮连演22场,在社交平台上也成了热门话题。2007年,定位为3 D武侠动画的《秦时明月》系列于春节期间在全国各地首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1年来, 《秦时明月》系列已播出5部,每一部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而此次被搬上舞台的《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 ,受到议论的范围已超出了“秦迷”圈,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广泛的关注度,除了该剧本身上乘的质量,还因为它被赋予的一个名号——二次元。
所谓二次元,在日语中有“二维”的意思,指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动画、漫画等。与我们现实中的三维世界相对,“二次元世界”天然带有一种“虚幻”“唯美”的意义,而广义的二次元文化,也被用来指涉那种令人憧憬的虚幻世界。二次元作品中的一些经典人物往往具有理想化的形态,风度翩翩或娇媚无双。而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富有幻想或理想的特性,也或许由于二次元作品的受众年龄偏小或偏“宅” ,二次元总会被与“幼稚”“蠢”“无聊”等标签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很大的偏见。《秦时明月》以舞台剧的形式将二次元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有网友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写道:一直想把二次元的美好分享给不理解它的人,如果都是这样专业、完美的呈现,我想大家都会喜欢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二次元以动漫文化为基础,而近年来动漫产业的发达,也为二次元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有人认为,二次元之所以能在青年群体中流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青年人具有的逃避现实的心理,二是独生子女群体相对孤独的成长环境使其产生的对“温暖”世界的向往。这种基于特殊社会心理角度的分析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今天,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我们的童年及青春期“消逝”得越来越慢,青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变得相对缓慢。这就为有着“理想”“憧憬”“幻想”等特征的二次元文化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二次元产业也就有了稳定的市场。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二次元会“带坏”年轻人,而让他们变得幼稚可笑,每一种成熟的、商业化的文化体系内部都有其适应社会要求的生态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将二次元文化搬上舞台,自然是一种顺应舞台剧市场需求的表现。近些年来,舞台剧市场不仅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市场也通过剧种的细化培养了各自稳定的观剧群体——有专门针对儿童群体的儿童剧,也有致力于中老年市场的戏剧……而二次元剧的出现,正好给喜欢二次元文化的年轻观众提供了“对口”的观剧选择。二次元文化搬上舞台,是新兴的亚文化与既有艺术形式的一次有机结合。应该注意的是,这样的结合很早就有了,在被称为“舞台剧大国”的日本,以真人舞台表演(三次元)的形式呈现动漫或游戏(二次元)的故事的“2.5次元剧” ,深受年轻人的欢迎。“2.5次元剧”来到中国后,同样广受欢迎,前不久,改编自手机游戏的音乐剧《阴阳师》就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而《网球王子》 《仙剑奇侠传》 《剑侠情缘网络版·叁》等近年来多部二次元剧,也被媒体称为“每一部都能产生‘热效应’ ” 。这也证明了二次元文化与舞台剧形式融合的必要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色彩和流行时尚,其中自然包含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的生活内容。当它们与既有艺术形式结合,一定程度上往往会成为打开想象力的重要契机。在笔者看来,我们应该包容甚至去主动促成这种结合。当然,新兴文化内容与既有艺术形式的结合应该遵从艺术形式的基本规律,在每种艺术形式独特的创作框架下进行个性化的创新。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一些“二次元剧”还过多地依赖舞台特技、灯光、多媒体等技术,更多是在追求“视觉奇观” ,忽视了剧作本身的逻辑搭构和角色设置。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摸索的过程,登上舞台的二次元,我们也期待不仅仅是“奇观” ,而有更丰富的社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