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流行文化的感官化表达
栏目:钟鼓楼
作者:袁跃兴  来源:中国艺术报

  “娘炮文化”最近成了社会讨论的热点。其缘起于近期的一档电视节目制片方为了迎合市场,邀请了几位“小鲜肉”明星,没曾想节目播出之后,这几位“鲜肉”因其外形过于“女性化”而频遭吐槽,网友直呼“太娘炮”“实在是受不了”……随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相继发表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 《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引起大量网友围观。

  主流媒体齐发声,批评当下“娘化”明星逐渐成主流文化的现象,呼吁“娘炮”之风当休矣,无不在提醒大家: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应当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虽然,在一个观念开放、文化多元的社会里,审美可以参差多态、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可以有个性审美的自由选择权利。然而,凡事都应有个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特别是当个性审美逐渐异化成为一种社会化的文化风气之时。

  诚然,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近些年男性“女性化”成为流行和时尚,确实让人担忧。某知名歌手在担任一档时下流行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导师时就说,男性应找回男性该有的“荷尔蒙” 。纵观今日的影视娱乐圈,男性“女性化”的风气是很普遍的。很多男演员在影视剧中和公众面前表现得过于“阴柔” ,生活中,他们爱美、爱打扮、说话娇滴滴,甚至爱用兰花指、捂嘴笑等偏女性向的动作。荧屏上,很多男性形象也被塑造得过于柔弱化。有媒体报道披露,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认为男性中“阴柔之风”盛行、“阳刚之气”下降的比例高于持反对意见的人,超过1 / 4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有“娘化”“娘炮”“阴柔之风”的男性。

  之所以如此,笔者以为很大程度上受到“阴柔之风”浓郁的日韩影视圈等的影响,其盛行的男明星“娘化”之风,影响着大部分青少年的审美趣味。客观来讲,这一方面表征了男性审美多样化的特点,对个体选择倒不妨采取比较开放、包容和引导的态度;但是,在商业化、娱乐化的流行时尚中,一些时候“阴柔之风”乃至“娘化”未必是演员或受众的真实选择,而是娱乐工业通过生产和塑造、迎合和引导等手段,把“娘炮文化”推到了流量前沿,从而获取资本的效益最大化。

  这已经是被娱乐资本绑架的、畸形的文化形态。正如一些媒体所指出的,时下,大众娱乐工业似乎染上了“娘炮中毒症” 。热捧“小鲜肉” 、渲染“娘炮风” ,娱乐造势愈演愈烈。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却少有人重视,一些演员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行为被惯出来;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 ,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这样看来,“娘化”“娘炮”成为流行文化,实质上是一直握有其命脉的娱乐资本充分张扬其权力的结果,是按照商业文化的消费逻辑来打造的。

  经过商业文化、娱乐资本的“包装” ,最终使男性美变成了“娘炮”“娘化”“阴柔”这样一种“美”的模式,把大众对于男性的追求,完全装进这个消费文化所塑造的、人为的“娘炮”“娘化”模子当中去了。笔者不反对审美多样化、个性化,但娱乐资本对流行文化欲望化、感官化一面的有意选择和刻意放大,无疑是值得警惕的。某种程度上,它正在逐渐消解“男性”词义背后的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价值内涵,比如坚强、勇敢、担当等,进而从审美选择走向否定价值;在颜值至上的风气中,缺乏“自我修养”的娱乐也必将娱乐至死。

  其实,过去也不乏批评男性精神气质出现危机的情况,提到男人们就像女人一样娘娘腔,男人都病了,缺乏阳刚之气,等等。如今“娘炮文化”流行,也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笔者以为,对此不仅要持理性的态度,不过度诠释而造成误伤;要进行深度的分析,理清其来龙去脉。对于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演员,更要从“论美貌”或“娘化”制造的热点中跳出来,加强“演员的自我修养” ,看到社会历史文化的恢弘广阔、雄伟崇高,看到被娱乐化的闺阁审美所遮蔽的人类在不同时期开拓进取的阳刚勇猛、勤劳坚强,看到巾帼不让须眉里同样蕴藏的民族精神的猎猎雄风。对个人而言,这无疑是开拓视野、深化体验、打开戏路的基础;对社会而言,也是纠正价值误区、重塑精神气质的重要环节。某种意义上,批判“娘炮文化”更是一种文化指称,目的就在于倡导“男儿当自强” 、张扬勇毅担当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