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需要戏曲的人变成戏曲需要的人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left"> “地方戏的本科教育应该加强力度。学了6年梆子戏的学生,因为没有专门的梆子戏本科专业,进那些正规剧团又要求本科学历,最后只能去考京剧,结果梆子戏也不会唱了,京剧也没学好……”</p>
<p align="left">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戏曲传承发展、戏曲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戏曲院团、院校在积极思考、实践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p>
<p align="left"> 近日,在第三届“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暨“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方略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剧目驱动教学、演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度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制定戏曲专业教师资格标准”等议题展开研讨。</p>
<p align="left"><strong> 人才培养:动态调整 </strong></p>
<p align="left"> 校团合作订单培养已经成为戏曲教育的重要办学方式,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近年来先后与各戏曲院团合作,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合作了“浙越班” 、与萧山绍剧艺术中心合作了“萧绍班” 、与浙江昆剧团合作了“浙昆班” 、与福建福鼎越剧团合作了“福鼎班” 、与南京越剧团合作了“南京班” ,目前已有10多个和院团合作开展的人才培养订单班,从2007年开办第一个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以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多个戏曲院团成功探索出一条融合学校、院团优势培养新时代戏曲表演人才的有效途径。</p>
<p align="left"> 不过,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黄杭娟看来,学院获得的院团需求链,仍然是狭窄而不畅通的,离开了地方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学院和专业院团之间的双向合作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尽管在点上满足了某一特定剧团的需求,但是在面上,全省的计划性明显不足,动态调整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p>
<p align="left"> 黄杭娟表示,当前加强政府和院团合作人才培养的统筹规划非常有必要,当地的主管部门要以地方戏曲的普查数据为依据,根据地方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规划、戏曲事业发展的需求,组织研究编制戏曲人才需求的报告,梳理戏曲领域各类人才在不同层次院校的专业定位,结合艺术院校自身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戏曲专业的结构布局,建立健全以地方戏曲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机构的动态调整机制,打通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的专升本通道,探索建立特殊培养模式。</p>
<p align="left"> 近年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得到的艺术师资专项拨款从每年20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但是在黄杭娟看来,戏曲人才培养的成本颇高,相应标准应该更科学合理,“由于政府的支持,免学费政策实施得还比较顺畅,但是戏曲人才培养的经费测算下来平均每人要达到4 . 21万元,目前我们学校的在校生有170余位,需要的经费达到700多万元,所拨经费还是有比较大的缺口。 ”黄杭娟希望进一步加大戏曲人才培养的资金扶持力度,“作为一个特殊教育的类型,在教育的投入上应该予以更多的支持” 。</p>
<p align="left"><strong> 师资力量:加强培训 </strong></p>
<p align="left"> “我们学校招一位研究生学历的专业教师,还是学老生戏的,我说你唱完一段以后,把‘过门’念一念,他说我不会‘过门’ ,‘过门’是干什么用的?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庞彦强表示,行当不齐全、老师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不完善,成为戏曲人才培养链中需提升的瓶颈。</p>
<p align="left"> 庞彦强说,许多院校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欠佳,而去院团找老师,一方面有些院团常年不演出,所聘教师实践经验少,另一方面,院团老师很难进到教育系统来,“提升师资软实力是重中之重,对师资培训应该有相应的要求,也要尽早搭建起相应的平台” 。</p>
<p align="left">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采用“3+2”的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三年中专加上两年大专,学校现在主打两个专业,徽剧和黄梅戏,该校戏曲系负责人汪健介绍,目前学校重点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了学校特别是师资方面、课程建设方面的资源,对办学有很大帮助。而且学校也引进了高素质专业教师,成立了一个大师工作室,改善了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p>
<p align="left"> 福州市艺术学校采用二元制戏曲人才培养模式,负责人王华介绍,“二元制包括二元主体,即通过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理念,搭建职业院校和企业构成的二元人才培养体系;二元身份,即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是学生,到院团是演员,我们真正能够做的,是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p>
<p align="left"><strong> 课程体系:走向融合 </strong></p>
<p align="left">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合理配置很重要。“每个剧种都有各自的教学特色,特别是地方戏,在制定课程标准的时候,应该按照不同剧种的要求来制定。比如说徽剧,可以向京剧靠,但黄梅戏就完全不一样了,标准在制定方面肯定要有所区别。 ”汪健说。</p>
<p align="left"> “中专是基石,像盖高楼大厦一样,地基不牢,地动山摇。所以中专基础太重要了,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中专应该什么标准,本科应该什么标准。 ”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院长王文清说,“发声方法得建立起来,中专孩子没变声,方法建立不起来,变声就很困难。有时候说好学生遇到好老师,等于投对了胎,中专决定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中专教学一定要标准化。 ”</p>
<p align="left"> “剧目课是核心。唱腔课,念白课,都是零件。到剧目课,把这些零件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有故事情节、有鲜活人物形象的教学工程。尖子人才是重点,一定要吃小灶,不吃小灶他们出不来,要是四五个一起教,肯定达不到高水平。 ”王文清认为,教学资源需要调整,不能太平均。重点的对象,让他“吃饱”“消化好” ,让他更加健康地发展,“有的消化不了,就别给他太大负担” 。</p>
<p align="left"> 在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看来,根据学校的情况,在学院的学科、专业、剧种、行当、流派等分层体系当中,能够实现某种体现规律的关联是很重要的。“京剧表演的学生要不要学一点锣鼓经?戏曲导演的学生要不要学点唱?在这样的体系当中,专业建设如何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内在规定性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某种融合,而不是把这个豆腐块越切越细、越切越碎、越切越缺少关联,让学生所学越来越单一,走上社会之后他的适应性可能会有问题。 ”巴图认为,设置剧目教学和专业方向时尝试某种融合,不仅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帮助,对专业建设的资源捕捉也有帮助。“现在文化口的资源配置和教育口的资源配置是不一样的,那就是要在不同的轨道,先入轨,后加速,找机会。 ”</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