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原创红色民族歌剧《金沙江畔》近日再度上演,该剧深情讲述中国工农红军与金沙江畔藏族聚居区人民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再现红军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而另一部红色题材歌剧,讲述方志敏革命生涯的《方志敏》也将于8月15日至18日与观众见面。
《金沙江畔》 《方志敏》是两部有着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歌剧作品。“在《金沙江畔》里,我们用了西藏的‘格桑花’这一意象来突出长征精神,在《方志敏》里,我们用了代表江西的‘映山红’ ,并分别创作了《格桑花》 《映山红里杜鹃鸣》两首旋律动听的主题曲。 ”这两部歌剧的导演廖向红介绍说。
为充分把握民族音乐风格特征,《金沙江畔》作曲雷蕾创作前曾专门赴康巴地区收集藏族音乐素材。在歌剧中,雷蕾大量使用了民族民间音乐,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刻画等方面以江西民歌、康巴藏族旋律以及昆曲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加以强化,并将民族性、地域性与戏剧性进行巧妙融合,使作品充满了戏剧张力与情感力量。例如,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泽南饰演的金明是一位坚毅果敢的优秀指战员,在断粮断水的危急关头,一曲《炊断粮》让观众看到金明对红军纪律的坚守、对战友的真切关怀以及努力寻求解决办法的机敏与坚忍。这其中,作曲借鉴了戏曲中的垛板、紧拉慢唱等手法,将金明忧心如焚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由青年歌唱家王喆饰演的藏族聚居区土司的女儿卓玛,在剧中多次咏唱主题曲《格桑花》 ,展示卓玛对红军从仇恨、怀疑到信任、拥护的情绪转变,这些都使得歌剧的民族化色彩更为浓郁。
记者了解到,即将上演的《方志敏》在创作前,主创团队也深入方志敏牺牲的地方采风。“去了他的烈士墓,看了他的纪念馆,更重要的是读了他的一本沉甸甸的作品《方志敏文集》 ,这本文集是最打动我们的,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深爱自己的国家,把祖国当成母亲来爱。 ”廖向红表示,创作红色题材歌剧作品,要尊重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出歌剧的艺术魅力。
在廖向红看来,我们的民族歌剧一方面要向西方歌剧学习创作方法、技巧,另一方面更要为中国的观众服务,要尊重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比如中国的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是有要求的,那么我们如何运用西方的音乐结构,将中国故事讲述得动听,这一点很重要。 ”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弘扬主旋律的作品非常有必要,官兵看了《金沙江畔》以后很受教育,这些红色基因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 ”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文化处处长李松林表示。基层官兵朱启名则动情地说:“革命先烈勇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青年官兵学习,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要感谢这些老一辈革命家付出的汗水和热血,要更加珍惜用鲜血换来的和平。 ”
为普及歌剧艺术, 《金沙江畔》本轮演出还将进行4 K歌剧电影拍摄。记者还了解到,国家大剧院近日与“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签署合作协议,歌剧电影即将在电影院线常态化放映,合作双方将依托“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及其联盟影院的平台,定期展映优秀歌剧电影,让首都观众通过歌剧电影更好地了解歌剧。除此之外,双方将组织面向广大观众的专题讲座、艺术家见面会等活动,共同推广和普及歌剧艺术。“我们将采取低票价策略,让更多观众能够走进电影院认识和了解歌剧,同时将开展主创见面会、赏析会等活动,让歌剧艺术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深入人心。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海峰表示。
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还将与北京电影学院在歌剧电影的文化推广与传播、拍摄与制作、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紧密合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歌剧电影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如何运用当前最先进的影像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般领略到歌剧的艺术魅力,是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