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读到一本“冷门好书”,既会有一种捡到宝贝的感觉,也会为少有人读到这本书感到惋惜。如今,上海图书馆把那些“冷门好书”做成了展览,将它们推荐给读者。8月4日至12日,“书海遗珠——发现暂时被遗忘的好书”文献推荐展在上海图书馆目录大厅举行。主办方展出了一些“至少一年内没有被读者外借过”的书,这一部分图书暂时被“遗忘”在外借的书架上,而其中的中文图书,豆瓣评分平均达8.3分,算是“高分书”了。在这个“畅销”不断卷起热潮的时代,“冷门好书”的推荐展为人们带来了一股清凉之风。
一本书热不热销,卖得好不好,当然不是评价其质量的唯一尺度,但销量的大小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众的阅读口味和阅读状态。内容上的可读、包装上的新颖与题材上较广的接受度都可以为图书的“走红”打下基础。但在当今,发行方的营销意识和营销手段对于一本书被知晓的程度有着更大的影响。在这个影像是“强媒介”的时代,影视行业虽然也会有“冷门佳片”一说,但一部“弱营销”的影视作品很可能借助社交网络上的口碑效应成为市场上的“黑马” 。而图书行业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除非是一本“应时而出”的书,否则一本书很难成为可以产生集聚效应的话题。在今天,就算一本书的阅读价值再大,如果不做好营销,也很有可能被埋没。
对于花钱买书的读者来说,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更多是依靠各种榜单的推荐。在各大书城和网上书店的热推区里,我们最常看见的往往是那些名家大咖,或者是某些包装上有着畅销气质的“大制作” 。很多人都是根据这些推荐来“下单” ,然而,据媒体报道,“打榜、买榜、回购等潜规则导致图书畅销榜乱象丛生” ,这些榜单书的阅读价值有多少,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较弱的图书营销意识和营销手段、读者选择空间的有限,都是使一些有极大阅读价值的图书成为“冷门书”的原因。而随着阅读潮流的更新换代与图书市场的变迁,“冷门书”常出常新,早在2016年,上海图书馆就推出了“借阅冷书榜” ,从借阅数为零的书中挑选出“好书”推荐给读者,其中包括《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 《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等“高分书” ,在“冷书榜”推出之后,这些书很快有了借阅记录。
笔者认为,依靠公共图书馆来推荐有阅读价值的“冷门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拥有大量公共图书资源,其中很多资源因为读者的“不知晓”而常年躺在书架上,是一种令人惋惜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作为公共阅读机构,图书馆有责任主动引导人们接触更多的图书资源,帮助人们扩大阅读视野和选择空间。公共资源的持有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不应该等着人们去发现资源,而应该主动盘活资源,让这些资源为人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