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集体节目荟萃近日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办。赣南采茶戏《搭船巧遇》等12个节目、越剧《姥姥门前唱大戏》等11个节目、京剧《小小传承人》等4个节目、沪剧《星星之火·隔墙对唱》等7个节目、锡剧《戏曲联唱》等3个节目分别获得传承类、原创类、创新类、编排类、联唱类最佳集体节目。本届增设器乐类最佳集体节目,由京胡齐奏《迎春曲》获得;增设专业类最佳集体节目,由晋剧《双挂画》等2个节目获得。
本届小梅花荟萃有80多个集体节目报名,比上一届有所增加,展演节目覆盖18个省区市和培训基地,涵盖14个剧种;整体质量有所提升,体现在节目创意性增强,简单的经典选段联唱、合唱类节目减少,传承类节目注重为孩子量身打造,原创类、创新类节目有所增加。各类别集体节目创意频出,孩子们演技精湛,小巧的身段、稚嫩的唱腔,萌坏了评委和观众。
《搭船巧遇》是赣南采茶戏代表传承剧目《茶童戏主》中经典的一折,讲茶童与朝奉搭船,巧遇貌若天仙的二姐,朝奉色迷心窍、讨好不迭,茶童、二姐、船妹机智应对,朝奉未能得逞、洋相百出,舞台上4个小演员载歌载舞,“又唱苦来又唱乐” 。评委、赣南采茶戏国家一级演员龙红说,这是一出很“吃功”的戏,“演员边唱边舞,必须在唱与舞之间找到身体、气息的平衡,我在这出戏里演过二姐,也演过茶童,磨练了很久才完全掌握,这几个小朋友在台上演得非常稳” 。
《姥姥门前唱大戏》呈现了“戏中戏”的妙趣。一群幼儿园的小不点扮成一个个“小老太”排排坐,戏中戏里“小老旦”分明稚气十足,却苦口婆心地唱着越剧《碧玉簪》中婆婆劝儿媳原谅儿子的著名选段: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太婆舍勿得那两块肉。 ”小小的媳妇与小小的状元也扮得有模有样。评委、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乔慧斌说,“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本来就是流传在孩子中间的歌谣,充满童趣,小朋友演“姥姥看戏” ,有着代代相传的美好寓意。
《小小传承人》以戏曲程式的舞蹈化表达,讲述了主人公为戏中人所吸引,爱戏、学戏、为戏受伤,终成戏中人的故事。专家表示,节目不仅讲述了传承的故事,而且舞台呈现有设计感,将戏曲元素化入舞蹈、编入音乐,具有抒情性,这本身也是一种传承。
《星星之火·隔墙对唱》是沪剧著名选段,演绎了母亲杨桂英与在日本纱厂当“包身工”的女儿小珍子不得相见,隔墙倾诉骨肉之情的情景。小演员虽然才上小学,却把骨肉间的牵挂表现得十分到位。专家表示,台上不仅有两人对唱,还有十几位小演员组成“人墙” ,每个孩子都表演得很动情,烘托出母女相隔的悲苦,表现方式有新意,体现了现代性。
继上一届小梅花集体节目荟萃《越韵古诗·梅兰竹菊》广受好评之后,古诗词与戏曲相结合的形式在本届大放异彩。楚剧《橘颂》 、越剧《越韵古诗·剡溪蕴秀异》 、川剧《九天开出一成都》皆以地方戏各流派唱腔吟唱颂扬当地美景的古诗词,配以融入戏曲元素的舞蹈和舞美。尤其在《橘颂》中,小演员身着以红、黑为主色调的汉服,手持白扇一边起舞,一边吟诵“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评委、曾担任五届戏曲春晚总导演的许玉琢表示,在流行文化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演出古典气质与书卷气十分不易。这类节目中,小朋友学戏的同时更深入地吟咏、体味古诗词,戏曲和古典文学双修,从小树立为家乡放歌、为家乡自豪的意识,得到专家与观众的赞许。
虽然小演员多为非专业,但在集体节目中展示武戏,技巧纯熟,令人惊叹。粤剧《武松大闹狮子楼》中,小演员秀出“椅子功” ,小武松与小西门庆在几把椅子之间闪转腾挪,跃上翻下,着实叫人捏了把汗;京剧《薪火相传扬国粹》中,武生、武花脸、武旦、刀马旦小演员轮番上阵“打擂” ,武行小演员的跟斗穿梭不息,博得满堂彩。评委、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主任薛金岭说,小演员的功夫不亚于专业的。“孩子们学习武戏技巧,不怕苦、不怕累,足见他们对戏曲的热爱。一方面我们希望他们能走向专业,成为武戏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想提醒辅导老师,在教他们这些‘绝活’时一定要保证安全第一,重在培养兴趣,不要一味追求展示的惊险刺激,要引导孩子们科学、健康地学习。 ”
淮海戏《盗仙草》 、壮族八仙鼓《壮乡少年志在四方》 、梁山灯戏《柚子熟了》等多个稀有剧种得到展示。“在本届小梅花荟萃个人节目展演中, 150多位小选手里有80多位演的是京剧、昆曲节目,在集体节目展演中,也有很多地区都选择了京昆节目。 ”评委、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周光说,“京剧、昆曲是普及程度比较高的剧种,我们更欢迎孩子们传承家乡的地方戏。从语言上来讲,南方孩子唱南方剧种更容易,学京剧就可能出现吐字不准等问题,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有句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地方戏也可以以此类比,希望每个地方拿出自己最擅长的戏来展示,而不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地方戏学懂了,对京剧、昆曲的学习也会有所助益。 ”
本届小梅花集体节目荟萃汲取上一届节目的经验,薛金岭介绍,不少辅导老师观看上一届节目涌现了灵感,同时力求出新、力避雷同,“一些地方的节目没有入选,一些地方偏远、信息不够通达,我们邀请当地的负责同志来到展演现场观摩交流” 。“有的节目整体不错,但在化装、服饰上还比较‘外行’ 。比如专家提到,小演员没有‘包头’ ,‘水衣’的样式不对,这些都是戏曲艺术的组成部分,一些节目在这些方面还不够严谨。 ”薛金岭告诉记者,演节目的同时,希望孩子们能学到戏曲知识。目前集体节目的选材、编创还没有专门的指导,将来有可能开展培训活动,“把戏曲知识教给辅导老师,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教孩子” 。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个人节目更注重折子戏、小戏的传承以及孩子们专业水准的提升,少儿戏曲教育不仅是培养戏曲人才,也是培养戏曲观众,随着这些年各地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开展,集体节目作为小梅花荟萃的新发展,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从戏曲普及层面、更广泛的传承意义上来说,集体节目比个人节目更有潜力。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观看小梅花集体节目荟萃汇报演出后表示,“集体节目吸引了更多学校、老师,带动了更多孩子及家庭参与其中,小朋友的水平很高、绝活很多,每个人都演得很投入、很认真,几百个小朋友同台演出,会有一种感染力,相信他们身处其中,也会感受到传承戏曲的光荣与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