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土壤,也能形成文艺自足生态
——记淮剧现代戏创作的“盐城现象”
栏目: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前不久由中国剧协、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江苏省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盐都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盐都戏曲现代戏创作研讨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30届年会”期间,三部淮剧现代戏在江苏盐城上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专家高度好评。

  淮剧《送你过江》讲述“百万雄师过大江”恢弘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故事, 《菜籽花开》拷问人性深处的道德良知, 《半车老师》直面现实问题……它们都来自一个县级剧团——盐城市淮剧团,它们的编剧都是当地剧作家陈明。由此,也把一个基层院团、基层戏剧创作者的生存现象和创作经验,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鲜活生动地引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对于“盐城现象” ,人们并不陌生。70多年前,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奉命挺进苏北。1941年2月,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盐城成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当地留下了文艺火种,并形成了关注现实、关注基层生活的优良传统。20世纪80年代,淮剧《打碗记》等一批优秀剧目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些年来,以淮剧《小镇》等为代表的一批剧目又广受好评。作为淮剧故乡的苏北盐城,已经形成了扎根生活的深厚创作传统和颇具特色的丰富剧目储备。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以陈明、徐新华、孙茂廷、朱正亚、杨蓉等为代表的盐城剧作家群,他们来自基层、立足基层、书写基层,与基层院团一起,用可贵的创作实践为基层院团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启示。

  记者了解到,仅盐城市淮剧团,在过去60年里,就产生了像《鸡毛蒜皮》 《十品村官》等众多优秀作品,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梅花奖” 、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等众多奖项。据统计,仅2015年,盐城市新创作剧本36部,新排演舞台剧目12部,不包括在外地上演的剧目。戏剧类型涉及现代戏、历史剧、舞剧、音乐剧、话剧。2016年,盐城市剧作者新创作大小剧本达36部。

  一直以来,基层院团的创作生存普遍处境艰难。由于资源有限,加上剧种的地域限制等原因,基层院团长期存在着人才短缺、市场狭窄、剧目陈旧等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各项配套措施落实,这一情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剧本荒”“剧目荒”又变成了“剧本慌”“剧目慌” ,匆忙上马的创作带来作品的良莠不齐,因此备受关注。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认为,由于基层院团的特殊性,它们首先必须考虑生存,因此要考虑市场,要找到一种适应当地群众接受的、适应本土剧种表达的创作模式,在这方面,盐城提供了可贵的案例。近些年来,盐城的戏曲现代戏发展异军突起、成绩斐然,并且崛起了一批戏曲现代戏创作作家群,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响,影响不仅在当地,还辐射到了江苏和全国。“像盐城市淮剧团,长期坚持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坚持‘三小’ (小人物、小事件、小制作)的现代戏创作思路、坚持还戏于民,不论是剧本创作、剧目排演还是剧团建设,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和非常成功的经验。 ”

  陈明原本是写小说出身的。因为工作的原因,用他的话说,“我是被动开始写剧本的” 。最开始,他不太适应,尤其是为淮剧写剧本,觉得剧种“土得掉渣,艺术样式没什么文化” 。随着对淮剧、对当地剧团的了解,他产生了很大的触动,逐渐意识到,作家要靠作品说话,院团要靠剧目说话,于是从自己农村生活的底子里,逐渐找到了创作的思路。“当时根本没考虑得奖,就是考虑团里哪几个演员演,算了一下,正好有几个角色。然后考虑我们剧团跑什么地方,我算了一下,南面至高邮一带,北面至滨海和响水搭界的地方,在这么大的区域,用现在时髦话讲,这是市场啊。当时我就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这个戏出来到底能演多少场?观众的接受度怎么样?我觉得这可行性比较强,然后就写了淮剧《鸡毛蒜皮》 。 ”由于熟悉本土生活、熟悉本地剧种的剧作家群十分活跃,盐城的戏剧院团很少外请剧作家为当地创作剧本,不仅很好地“自给自足” ,有的剧作家还逐渐走出江苏,实现了剧本创作的“输出” 。

  “在当前戏曲创作中,不存在‘剧本荒’的问题,而主要是‘剧本慌’‘剧目慌’ ,就是创作太匆忙,导致剧本太烂,有的剧本是‘一个戏八个主题’ ,什么都往剧本里装,最后冲淡了主题,更重要的是淡化了对人的思考。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表示,通过戏剧表扬人容易,表现人却难,作品最后还是要靠艺术说话。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戏剧创作不能以题材决定作品的好坏,只有尊重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而盐城的淮剧创作立足基层,又结合淮剧相对自由、适合现代戏创作的特点,多写“三小”题材的现代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深受老百姓喜爱的道路,很有启发意义。

  记者了解到,基层戏剧院团受制于经费、人才不足等原因,往往缺乏新剧目,只好无奈地来回演几个传统剧目,有的则采用移植优秀剧目的手段、适当地跟上时代步伐。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剧目陈旧或者长期停滞在家长里短、小情小调的层面上。

  在此次展演的剧目中,淮剧《送你过江》以其恢弘的史诗格局、深刻的个体命运表达和现代的审美品格而备受赞誉。与会专家认为,从坚守、坚持“三小”题材创作和还戏于民、扎根基层的思路,到在丰沃民间土壤中绽放出新的创作冲动、新的审美探索, “盐城现象”让人充满期待。立足基层、扎根基层又能与时俱进,在这部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表示, 20世纪80年代,伴随全民大反思,戏剧艺术迎来了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高潮;新世纪以后,以昆曲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当城市化、都市化逐渐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背景之后,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份和来路,昆剧、梨园戏等关乎传统记忆、传统传承的话题备受关注。近些年来,戏曲现代戏创作迎来了重要历史机遇,作为现代戏创作重要方阵的淮剧不再满足于过去的“三小”题材创作,而是在保持地域特色、延续原有优势的同时,逐渐地走向现代化,形成这个城市的现代戏格局。这种追寻和探索,让人满怀期待,让人看到了基层戏剧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对于基层戏剧创作与演出中存在的好剧本找不到好剧团、好剧团找不到好剧本的现象, 《剧本》杂志副主编、编审武丹丹认为,要建立剧作家与剧团之间的通道,让好的剧本找到好的剧团演出,好的剧团找到好的剧本,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