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屏”时代,不应忘记读书的价值
栏目:钟鼓楼
作者:盛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持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近日出炉的数据显示, 2017年,我国年满18岁的成年人中有63 %的人群一本书也没读过,包括纸本书和电子书。

  阅读之于国民综合素质的养成作用毋庸置疑。“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这个网络段子折射出人们对“低头族”的嘲讽,也反映出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选择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读屏” 。在信息海量、媒体发达、电子产品风行的今天,年轻人每天从网上获取信息、下载资料,与朋友在微信上聊聊天,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天到晚迷恋网络空间,玩微信、跟帖、拍砖,打游戏,不抬头看路,只低头上网,沉溺于虚拟空间,轻则“玩物丧志” ,重则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

  现实就是这样令人忧虑——互联网时代,阅读越来越方便,但阅读水平却有降低之势;“读屏”的时间越来越多,却大多是浮光掠影浅阅读。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全民阅读”连续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加强引导,提高公众的阅读质量?信息获取的平台转移到网络,如何改进图书资源供给,让人们更快捷地找到好书?更重要的是,如何摆脱“手机依赖”“网络上瘾” ,让读书健壮我们的精神、充实我们的生命?

  一首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唤起了大家对各自“时间”的反思。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有自己的答案:个人时间被工作占去之外,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在陕西插队走了30里路去借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经常给干部推荐书……读书是他的习惯、是他的爱好,更是他的生活方式,因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

  相比于“读屏”的浮躁,读一本纸书,仿佛成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极其奢侈的事情。然而,凡是有过愉快阅读经历的人,都体会过那种独有的专注之美、沉静之美、大气之美。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我一直认为,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 。当书页轻轻翻过,时光静静流淌,心情恬淡而不嘈杂,思绪丰富而不混乱,即便是遇到一些困惑不已的问题,那种沉浸和思索也会成为美好的阅读体验。

  数字化的今天,该如何读书?互联网时代,该如何看待阅读的价值?多元化时代,阅读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在“读屏”越来越盛行的时候,笔者更想提醒一句,“读屏”莫如读书,在频繁唤醒手机屏幕的时候,不应忘记翻开一本书,打开一个丰富的世界的美好。在阅读中,智慧的阳光会照亮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生,我们也会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