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0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回顾80年峥嵘岁月,老一辈鲁艺人、文艺界专家学者表示——
薪火相传鲁艺精神,
繁荣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鲁艺,我们的母校,就像我的母亲温暖了我的一生。虽然过去80年了,只要回忆起在延安、在鲁艺的日子,我的心里总还是热乎乎的,我在鲁艺走上了革命文艺的道路,鲁艺的时光记载了我人生最美好的青春。 ” 5月17日,由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的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0周年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老一代鲁艺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的一席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陕西延安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从1938年至1945年,共培养学生685人,不仅培养了贺敬之、穆青、古元、华山、李焕之、郑律成、张平、陈强、于蓝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还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白毛女》 《逼上梁山》 《三打祝家庄》 《兄妹开荒》等经典文艺作品。80年来,一代代鲁艺人奔赴祖国各地,将鲁艺精神发扬光大,推动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
从52孔窑洞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
“延安鲁艺旧址共包括石窑洞52孔,天主教堂1座,砖木结构瓦房13间。最高大那座尖顶教堂,不过两三层楼高,这就是当时鲁艺校园的基本构架。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鲁太光2017年9月第一次来到鲁艺,被它的“小”震动了。“就是在这么狭小、局促的空间内,却走出了那么多著名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创作了那么多文艺经典。 ”鲁太光很是感慨。
“当时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是大家在鲁艺的学习生活都非常充实,上课、排练、演出、宣传……一刻也不停歇,都希望多尽一份力量,为宣传抗日救亡、为取得革命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于蓝回忆。“为了解决教室空间不足的问题,鲁艺师生自己动手挖窑洞当教室,美术系师生用树枝做画架,将柳树枝烧制成木炭条画素描,用边区制造的马兰纸画速写,用炮弹弹片制作刻刀,用老枣树木做木刻板。鲁艺师生的创作,坚持了来自生活,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创作道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说。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鲁艺为革命文艺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化干部,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很多鲁艺人在不同岗位上继续从事着文艺工作,培养新一代文艺工作者,使鲁艺的精神遍地开花,鲁艺“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鲁艺的教育模式为新中国的艺术教育和创作奠定了基础,其形成的艺术教育制度和创作方式,对以后建立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走出“小鲁艺” ,走向“大鲁艺”
研讨会上,大家畅谈鲁艺精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苏希胜表示,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鲁艺精神中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条,鲁艺才得到了发展,才产生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欢迎的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和广泛流传的文艺精品。
“毛主席亲自来鲁艺讲课,让我们走出‘小鲁艺’ ,走向‘大鲁艺’ ,给我们指出了‘文艺为什么人’的正确道路,指出了文艺事业前进的方向,使我们茅塞顿开,心胸豁然开朗。 ”于蓝说。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讲话》提出了“人民文艺观”的三大要点:文艺来自人民生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家要和人民结合。 《讲话》认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艺术创作的规律是一致的,强调文艺家深入生活和改造世界观的主客体统一。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鲁艺师生率先深入到火热的工农兵生活中,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推出了加入革命题材的新秧歌,掀起了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创排“为穷人说出心里话”的歌剧《白毛女》 ,演出每场观众都达三四千人,很多农民跑十多里来看戏;文学工作者深入农村,走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从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和斗争中挖掘题材,创作出《王贵与李香香》 《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等工农兵题材的文学力作;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区农民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
大家认为,在《讲话》精神指引下,鲁艺精神代表了“艺术为人民”的方向,汲取了大地的养分,坚定了人民的立场。鲁艺的艺术家们将自己的创作转向民间、转向生活、转向人民,“小鲁艺”转向“大鲁艺”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和文艺的关系都作出了重要论述。
苏希胜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弘扬鲁艺精神,最重要的是将其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文艺工作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回顾80年前延安鲁艺的光辉历史和伟大实践,我们要深刻理解‘艺术为人民’的鲁艺精神,将其融化于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和创作的实践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出精品,出人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艺。 ”殷双喜说。
“学习老一辈鲁艺人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的精神,将学习常态化,积跬步,至千里。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陈若谷说。于蓝则表示,文艺事业大发展的新气象已经出现,老一代鲁艺人所毕生追求的艺术高峰将由年轻一代继续攀登。
研讨会上,大家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延安鲁艺的光荣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诚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展现新时代风采。坚持创新创造,创作出一大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
此次研讨会由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市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协办。翟泰丰、傅庚辰、贺晋东、逄先知、马海莹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孟于、杜粹远等老一辈鲁艺人,以及来自文艺界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