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从“线下民间”走进“线上民间”
作者:本报记者 张志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的今天,网络化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文艺作为产生于民间、服务于生活的文艺形态,互联网为其融入当代社会、融入当代生活创造了哪些实践和想象空间?4月11日,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网络文艺传播沙龙,来自民间文艺界和网络文化产业运营平台的多位代表就以上话题展开了跨界对话和合作意向对接。

  为了因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时代剧变,中国民协自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等,取得了海量的成果,最近又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和“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两大工程,为中华民族留下文化DNA。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谢力表示,“互联网+文艺”是中国文联延伸服务手臂、丰富服务手段的重要平台,本次跨界对话和对接旨在探讨网络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优秀民间文艺,如何借助互联网进行融合创新,激活文化DNA,使其焕发更加强大的生命活力。

  我国的民间文艺资源种类繁多、内容浩瀚。据《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主任白旭旻介绍,仅就故事来说,已经被收集到的基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民间故事有184万篇,基于近50年工业文明之下的民间文学新故事,到今天粗略统计,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已有70万篇之多。

  在喜马拉雅FM副总裁周晓晗看来,网络空间相当于一个线上的民间社会,我们今天说“互联网+民间文艺” ,其实就是民间文艺内容能不能以及如何从“线下民间”转到“线上民间”的问题。“喜马拉雅FM作为音频分享平台,现在还没有下沉到我们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这一部分内容在平台上还比较欠缺,也亟待加以弥补。 ”周晓晗说。

  白旭旻表示,互联网平台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桥的这一边是全中国最好的民间文化资源,而在桥的那一方,则是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希望通过喜马拉雅、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能够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商业化整合,真正让民间文艺受益,推出世界级的民间文艺产品。

  从目前来看,包括民间文艺在内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涌现出不少“互联网+民间文艺”的案例。比如百度百科为非遗保护推出大型专题“非遗百科” ,东家APP致力于东方生活美学传递,吴晓波频道推出了百匠大集,天猫为中国匠人开辟绿色通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民间文艺的立体传播和市场转化提供了新空间。

  逗拍CEO严华培认为,新媒体已经从公众号的文章、图片进化到短视频直播时代,国家对低俗媚俗短视频的严格管控也说明,一方面视频直播是时代趋势,另一方面优质内容还非常稀缺,需要我们去发掘,用正能量的方式去引导。

  “比如马街书会,如果只是把表演录下来播放,观众其实兴趣不大。为什么?因为和观众没有互动。观众感觉自己是一个场外人,艺人面向的是场地内的人。这就需要打破屏幕的界限,其中有非常多的小技巧和小方法。 ”严华培说。

  民间文化作为“母体文化” ,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核心。从喜马拉雅的平台数据来看,“80后”和“90后”网民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而且在全球化语境下选择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身份,传统文化的传承正在成为潮流。

  借助互联网,包括民间文艺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更便捷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锠在文艺沙龙上分享了“泥人张” 180年来在题材、材料、风格、使用空间、传承方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并表示“希望借助网络,能够使得‘泥人张’得到更好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为更多的人所喜爱。 ”

  “艺术和商业相结合会产生优秀的文化品牌,把中国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以品牌的方式向全球输出,是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 ”阿里巴巴天猫海外事业部高级专家俢客说,通过互联网,我们一定要和终端消费者发生深度交互,把民间文艺家的故事变成终端消费者喜欢的故事,民间文艺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