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剧比偶像剧更精彩
——从中戏偶剧系首次招生说起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又到一年艺考时,今年一则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偶剧系今年首次招生”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戏因此成为了我国第一所涵盖话剧、戏曲、音乐剧、歌剧、舞剧、偶剧所有戏剧种类教学的高等院校。在关注之余,还出现了一些网友的“辣眼睛”评论。比如有人评论说“我竟然看成了偶像剧系”“我也以为是演偶像剧的” “偶像系” 。也许这些只是一种无奈的“眼误” ,但将偶剧看成偶像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一些人心中,对偶像剧的熟悉程度也许远大于对偶剧的熟悉程度,不然可能也不会有这样的“第一反应” 。</p>
<p> 其实说起偶剧,许多人并不陌生。我国曾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推出了《神笔马良》 《阿凡提的故事》 《曹冲称象》等一批木偶动画,因为强烈的立体感,特色鲜明的木偶动作,有趣的故事情节深受观众喜爱。这些成为几代人童年记忆的木偶动画借鉴的正是偶剧。我国是偶剧艺术最早出现的国家之一,东汉时期就有“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的描述,而后在唐宋、清代等时期,偶剧也都十分盛行。</p>
<p> 不小心走了眼,将偶剧看成偶像剧想来也是有一定原因的。20世纪90年代以《东京爱情故事》等为代表的由偶像明星主演的日剧风靡一时,再加上后来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拍摄的一波又一波偶像剧的影响,剧中俊男靓女的养眼阵容配上浪漫的爱情故事让偶像剧在我国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心中的确占有一席之地,偶像剧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电视剧类型存在。在文娱行业中,“鲜肉”美女们粉丝众多,具有相当的号召力,而每每到艺考时段,不少媒体又时常将“长枪短炮”对准赴考的帅哥美女,自然会给人一种艺术院校偏爱颜值高的考生、走红的也多为高颜值的偶像明星的感受。“眼误”将中戏招收偶剧戏学生看成偶像剧系学生自然也就“情有可原”了。</p>
<p> 与偶像剧一字之差的偶剧由于市场不景气,表演艺人、偶人制作艺人流失,剧目创作创新不足等种种原因,的确有些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与“快销品”式的偶像剧相比,偶剧从偶的制作到演出,每一个细节都包含了浓浓的文化意蕴。与其他的戏剧形式不同,偶剧的“双重”表演十分有看点,一是艺人的精彩表演,二是精美的偶人制作艺术和操作装置。以福建地方传统戏剧布袋木偶戏为例,演出中表演者用手指直接操纵偶人,腾空、跳跃、行走、舞弄兵器等动作节奏明快,活灵活现。此外,偶剧的演出可谓是老少咸宜,特别是在许多注重民俗传统的地区,嫁娶、传统节日、祝寿等活动中就有邀请偶剧戏班演出的风俗,背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不容小觑。许多偶剧演出的内容以民间故事、古代名著、神话传说为主,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p>
<p> 尽管偶剧近来的发展稍显落寞,不过我们也看到了偶剧发展的一些好现象,以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为例,近年来就推出了《猴王·花果山》 《少年孔子》 《精卫传奇》 《桃花公主》 《三只小老虎》 《英雄王二小》 《动物总动员》《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多台新编原创剧目,还不断开发创作、教育、娱乐、体验一体化的产业链。此外,一些偶剧在创作与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做法也可以参考借鉴,令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台湾地区风靡30多年的剧集《霹雳布袋戏》 。该剧用影视剧的制作方式拍摄由操作师操作木偶做出的各种动作,基于传统武侠剧情衍生出一套仙侠体系,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故事背景,富有特色的全程闽南语配音,文戏武戏兼备,目前仍在更新中。近几年来,在一系列相关文艺发展支持政策的推动下,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地方陆续推出了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木偶戏展演、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木偶戏的发展势头渐趋良好。</p>
<p>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人才,偶剧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恐怕也是人才,偶剧的发展需要能够创作出优秀剧目和适应市场机制的人才。中戏并不是最早招收偶剧专业学生的学校,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就开始招收首届木偶表演本科班学生,中戏今年的这次招生则是我国首次将相关专业教学升级到“系”的建制来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据中戏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在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偶剧艺术精华,融合当代戏剧创作理念,构建我国偶剧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心。其中的“创新型人才”让笔者眼前一亮,中戏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对偶剧艺术的发展推动作用着实令人期待。</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