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在表演中笑场被导师章子怡批评;王俊凯为体验独臂少年角色,一只胳膊绑在身后练习“扛大包” ……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播出,引来大量关注,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打开节目视频弹幕,为偶像摇旗呐喊、冲锋陷阵的各路粉丝络绎不绝,新浪微博、知乎社区网友写了不少长文分析每一组PK演员,他们该不该晋级,导师公不公平,时有口水战发生。
如此火药味十足,是因为节目触及了业内和观众的一个共同痛点——演技。评价演员要谈演技,评价歌手要谈唱功,曾经是一件寻常事。但随着消费主义、偶像文化的兴起,这些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似乎成了“不可说”的话题,尤其面对时下人气正盛的小生小旦,有人一提演技,必成一场大战的导火索。
业内对演技的态度则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消费主义当前,看重品牌甚于产品本身,一些影视团队选择演员重颜值、人气,轻演技、素质,一些年轻演员不知何为演技;另一方面,偶像文化大行其道,为了维护偶像形象,经纪团队、媒体、粉丝形成共谋,有意将演技神秘化。两个极端的背后是利益驱动,谈论演技成为利益各方话语权高地争夺战中的一件武器,长期缺乏客观、专业、实事求是的探讨,令演技成为凭感觉、没标准的讨论对象,人们的莫衷一是,是引发争吵和混战的根源。
在某期《演员的诞生》中,面对PK者的现场表现,几位有经验的演员都捧出了“真才实学”为他们“把脉” 。张国立坦言自己演《1942》时,一个月瘦了26斤,“只有去饿,你才能知道那个角色的内心感受是什么” 。章子怡传授技巧:“不要说台词,要真实地去说那一句话,要相信你说的话。 ”宋丹丹分享体会:“演员被情绪牵着走,就会给观众看到一个情绪饱满的假的表演。 ”刘烨反思自身:“一开始表演是有一种冲动的,时间长了可能就会习惯性地偷懒,去用表演技巧,有时候需要丢掉这些技巧。 ”笔者以为,比起纠结于谁该晋级,节目组有没有为了收视率而故意“放水”这些细枝末节,专业者以一场场PK为契机,揭开的种种关于表演的“秘辛” ,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
普通观众对演技的了解多来自影视作品中的只言片语,比如电影《喜剧之王》中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 ,电影《霸王别姬》中那句“不疯魔不成活” ,这些符号和话语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节目把一段情节经演员创作从剧本走向舞台的过程,比较详细完整地呈现给观众,辅以专业者的解读、评价和多年表演经验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对此前被神秘化的“演技”实现了去魅。因为道出了表演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磨练、探索及用心,这种去魅不仅不会让人对演技失去敬畏,反而会令人更加发自内心地尊重表演。节目也澄清了一些困扰业内和观众已久的问题——演技有标准,但不在于“观众哭没哭”或者票房、收视率高不高,而在于表演是否符合创作规律,是否在规律之上有创新创造;判断演技需要了解表演艺术的基本法则,不能只凭主观感觉。
表演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演员各有所长,不仅影视、经纪团队各有所好,观众、粉丝各有所爱,就算从专业评论角度,简单下个结论也是不容易、不科学的,一台节目通过一次表演一锤定音,告诉观众谁好谁不好,其实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将判断方法、欣赏要诀传达给观众,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表演艺术,能够客观理性地面对偶像的演技不足,而不是谈演技必战。当红小生小旦没有另一套标准,应该成为一个共识。观众、粉丝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盲目充当一些影视、经纪团队的利益共谋者,理顺与演员的关系,市场才能更有序,表面谈演技、实则谋利益的现象才能越来越少,这也是这类节目真正应该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