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部“中国民族音乐舞蹈杂技扶持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编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民族乐团原副团长张振涛任总主编的《中国工尺谱集成》 (10卷本) ,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学界视为继《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 《琴曲集成》后的又一项考察中国民间音乐传承、见证民间音乐生态体系的重要工程。
“工尺谱” ( “尺”音“chě” )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乐谱之一。唐代已出现大量手抄卷子,以后绵延不绝,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印刷乐谱。目前,各地民间乐社仍然使用,但大量抄本辗转相传,未有印刷,消失与损毁情况堪忧。为此,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工尺谱集成》的编撰出版工作,目前《中国工尺谱集成》已完成10卷的编撰工作,包括《总论》 (1卷) 、 《北京卷》 (2卷) 、 《河北卷》 (3卷) 、 《陕西卷》 (2卷) 、 《江苏卷》 (1卷) 、《辽宁卷》 (1卷) 。
传统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谱”可依。民间手抄谱本由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因此,是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根据艺人演唱、演奏的乐谱,可以用来译解谱字写法完全相同的千年前的乐谱,从而恢复古曲原貌。音乐史学家杨荫浏根据山西五台山寺院乐谱、西安鼓乐乐谱,翻译宋代诗人姜夔的自度曲;叶栋、席臻贯、何昌林、陈应时等学者根据写法相同的谱字,译解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乐谱等,都是音乐史研究的典型事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学家便开始有目的地收集各地的民间手抄谱本,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保存了大量这类乐谱。最有价值的有智化寺《音乐腔谱》 、西安鼓乐手抄本、冀中笙管乐抄本、开封大相国寺抄本、山西五台山寺院抄本、晋北笙管乐抄本、东北鼓吹乐抄本等。谱本不但抄记了大量的曲目,还在封面、扉页、封底,记下了传抄时间,有些还写有序言、曲目题解等,内容涉及宫调技术、民间信仰、乐社历史、乐师名录等,是研究一个地区民间乐社发展及相关问题的主要材料。这些谱本,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为中国音乐学提供了有实践依据的活态文本。
中国民间工尺谱因常年使用,大多没有封面,年代不详,但从纸张规格方面鉴定,都有百年以上历史,多为传世孤本。留存至今的谱本,无疑讲述了一部传承者与保护者的故事。由此可以理解音乐与民众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在民间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