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心中永远的敬仰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董卿主编《朗读者》与读者见面,董卿、曹文轩、周大新、白岩松等分享各自“书经”——

书是心中永远的敬仰

  “做《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制作人,我花了一年多时间酝酿和准备,做这本书的主编,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最优秀的团队努力了将近3个月。但是,真正能够走到这个舞台上和大家见面,我用了23年。 ” 8月13日,“通过朗读爱上阅读: 《朗读者》新书见面会”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举行,董卿分享了她作为《朗读者》节目制片人和《朗读者》新书主编的心得。

  十多年前,董卿刚在中央电视台崭露头角时,很多出版社联系她出书。当时,当红主持人几乎没有不出书的,但董卿就觉得自己还没到那个份儿上,“小时候在家里从书架上拿本书,那是得踮起脚尖的,那是心里永远的敬仰,所以我坚持没有出书。 ”

  《朗读者》是董卿出的第一套书。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序言里写到:“ 《朗读者》的出版,让更多的读者阅读和朗读这些作品,从中感受真善美的力量,感受文学的力量。同时,这一切也是对包括我在内的写作者的提醒:一个人内心的声音在广大的人群中持久回响,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 ”

  《朗读者》新书分上中下三册,全彩印刷, 154张照片,图文并茂。访谈部分补充了因节目时长限制被剪掉的精彩片段;增加了朗读者小传和名家文本点评;董卿为本书拍摄了独家照片;扫描封底二维码下载“朗读者AR”客户端,扫描书中的任何一张图片,即可让静态的图文书变成一部“可移动的活电视” ,观看近1000分钟的视频片段……

  从前期筹备到最终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只用了72天的时间,但编辑、校对、装帧设计、营销、发行、版权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调动了精兵强将。董卿作为节目的制片人与书的主编,表面看似光鲜,实则背后艰辛。董卿说,她有一把蓝色的小镊子,以前用来拔眉毛,过去一年她用来拔白头发。做了《朗读者》 ,策划、录像、后期、策划、录像、后期……熬夜无休无止,董卿说她见过北京城后半夜各个时段的样子。特别有意思的是,早上醒来一看,两寸长的一根白头发生生立在脑袋上,安静地、倔强地告诉她,身体发出警报了,“但是我必须这样” 。

  很多人好奇,既然节目已经成功,还有必要出一套同名书吗?董卿心里也很犹豫。她说,她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理由是, 《朗读者》是从哪儿来的? 《朗读者》看似邀请了各行各业有特殊成就、特殊人生经历、特殊人格魅力的人,但是在他们讲述的背后,就如铁凝在序言里面写到的,是辽阔的、深邃的、纯粹的文学世界。“没有人类最宝贵的文学财富就没有《朗读者》这个节目。既然我们是从那里来的,我想在电视呈现之后,应该让它回归文字,以白纸黑字的面貌再一次与所有热爱节目的观众和热爱阅读的读者见面。 ”

  见面会现场,曹文轩、周大新、白岩松等知名作家、主持人与到场读者分享了他们的朗读故事并朗诵了他们喜爱的作品。周大新用河南“普通话”朗诵了《红楼梦》中黛玉初进贾府的节选。曹文轩朗诵的是他最喜欢的自己的一套书《大王书》里的一段,题目叫《黑夜是把雕刻刀》 。“很多读者知道我写过《草房子》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大王书》 。不过人有人命,书有书命。虽然没有《草房子》那么有名,但是不久《大王书》会被拍成三到四部大片,那时候它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境遇了。 ”曹文轩说。

  谈到《朗读者》 ,白岩松的态度是,不能过低地去看一个栏目的作用,也不能过高地去期待和估计。“我要替董卿分担一点压力,最难做的不是第一季,是第二季、第三季。 ”在白岩松看来, 《朗读者》是无数好文章的导游,进了这第一扇门,后面是浩瀚的文字,辽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