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响,绝活现,“兵”分两队,模拟民间“上活儿”时的打“对棚” ,戏剧性十足……在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和音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 ‘元气’周家班—— ‘菠林喇叭’ ”音乐会上,这一原本在民间演出的场景被搬上舞台,演员演得起劲儿,观众看得过瘾。
“打不败”的周家班
在民间的“红白喜事”上,同时请两三家吹打乐班的情况常有,打“对棚”也就成了常事儿,哪边能留住观众便是胜了。这样,民间艺人就不得不亮出十八般武艺来“打擂” ,不败,才能保住家族的荣誉。为此,他们每个人都练就了一身绝活儿,除了演奏技艺外,魔术、杂技什么都要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菠林喇叭”的传承者周家班,在江湖打擂中一路摔打,演绎着不败的传奇。
周家班从第二代班主周文化开始,由苏北迁至皖北,至今生活在安徽省灵璧县尹集乡的菠林村。上个世纪,周家班在灵璧县周边的十几个县都相当有影响力,当地曾流传着“请不到周家班,男不娶,女不嫁”的说法,广泛的需求促使周家班不断壮大。据周家班第五代大班主周本鸣介绍,仅他们自己家族中从事这一行业的已逾百人,再加上他们带的徒弟,人数超过一千人。同时,周家班民间艺人也走得越来越远,在山东、河南、浙江、江苏、辽宁等地,都扎下了根。目前,活跃在各类舞台上的周家班成员以第五代为核心,他们各有所长,有擅长用咔戏摹仿戏曲唱腔的,有擅长演奏笙的,还有善于表现、在舞台上花样频出的,他们经历不同,气质也不同,但在一起演奏时,默契十足,音乐也韵味十足。
既活泼细腻,又大气古朴
电影《百鸟朝凤》中,由陶泽茹饰演的焦三爷对唢呐爱之深、情之切,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与担当。“周家班是和影片中的焦家班相似的一个民间乐班,而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演奏民间音乐的文化土壤不同。 ”周本鸣告诉记者,“电影《百鸟朝凤》以山陕文化为背景,焦家班的音乐雄厚苍劲。而周家班来自南北交汇的江淮平原,音乐中既有来自南方的活泼细腻,又有着属于中原的大气古朴。 ”
“一方面,周家班地处安徽,又和山东、江苏、河南临近,文化交汇互相影响;另一方面,因不断有人搬迁,所到之处的音乐风格也体现到周家班的曲目中来。 ”周本鸣表示,以上原因使得周家班音乐风格的丰富性显得尤为突出。“周家班常用的乐器除了不同型号的唢呐外,还有笙、笛,自制的管子、把攥子,以及鼓、铙钹、镲、云锣等。演奏形式是以一个乐器为主奏的合奏形式。 ”
在当天的音乐会上,以第五代传承人周本祥和周本鸣为代表的周家班三代九位传承人,元气淋漓、激情酣畅地演奏了《拉魂腔》 《雁落沙滩》 《大悲咒》 《百鸟朝凤》等十余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唢呐曲目,喜中带悲、悲中有喜,直击人心,这些音乐不仅在别离中调节情绪、表达祝福,同时还传达出中国传统哲学中“向死而生”“生命轮回”的大智慧。
“民间音乐的合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民乐合奏,而是在一定框架下的即兴演奏,和每一个人当时当地的心态有关,因此,每一次演奏都是独特的,这个演奏过程是生命本身在音乐上的一次投射。乐由心生,这个‘心’ ,既可以是每一个人的当下,也可以包含宇宙万物。 ”周本鸣说。
“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是乐队对人的情感的仪式性诉求和非仪式性诉求的浓缩和展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乘之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项阳这样评价周家班的表演。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音乐文化交流的增多,周家班不仅在《我要上春晚》 《传承者》《中国之星》等电视节目中亮相,足迹更是遍及国内外。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远赴澳大利亚,在“悉尼中国新年灯会”上演出,前不久,还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演出。7月,周家班的欧洲巡演也拉开帷幕,足迹将遍及德国、瑞典、英国、爱尔兰、比利时等多个国家。
“其实,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演出的这种方式、这些曲目,在民间已经很难有机会上演了。现在民间的红白喜事上,艺人们‘吹’的分量越来越少,被千篇一律的歌舞晚会式演出所取代。 ”周本鸣不无担忧地表示,“时代在变化,很多吹打乐班的生存环境仍接近于在民间乡野中的自生自灭” ,走出乡野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是为了让更多观众了解我们,让更多目光投向民间吹打乐。
同时,周本鸣还表示,无论走到哪里,吹打乐还是要植根于丰富的民间文化土壤,从民间礼俗中发掘更多新鲜的、生动的元素,保持好自己的个性。 《百鸟朝凤》中焦三爷说“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他才能拼着命把这活儿传下去” ,和周本鸣一样的民间吹打乐传承人们正是以这样的信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奉献着他们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