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币”就该驱逐“劣币”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张鹿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事件】 《人民的名义》的接档剧等一批“鲜肉剧”“注水剧”频遭吐槽

  【观点】这证明了观众想看、爱看良心剧、精品剧,懂得“良心”所在、精品之“道”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完已过一周,但网上的各种讨论仍热度不减,观众们对“汉东男子天团”恋恋不舍之余,顺带着吐槽接档这部大剧的某“鲜肉剧” 。不同于以往多数“迷妹”对“小鲜肉”毫无理性的痴迷“舔屏” ,如今,就连网络上初具评判意识的“00后”们也开始对电视剧的品格斤斤计较了起来。和接档《人民的名义》的“鲜肉剧”一样,近来荧屏上同时播出的多部“鲜肉剧”里,胡编乱造的剧情、“小鲜肉”没完没了的“尴聊” 、多余拖沓的重复镜头等都被观众诟病“注水”太多。而对于过去几年处在长期“注水剧”当中的观众,一旦看过《人民的名义》这样精品制作的良心剧,再观看“注水剧”自然会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看多了精品剧,“注水剧”还怎么入法眼?

  戏份“注水” 、拖沓冗长如今已成为国产电视剧的通病。据笔者了解,就连风头正劲的《人民的名义》也难免“入乡随俗” ,原本只计划拍摄40集左右,后出于商业考虑拉长到了55集。但《人民的名义》 “注水”性质与通常意义上的“注水”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观众质疑的郑胜利与郑西坡这条拖沓的“无意义”线索对于编剧来说是有着相当的考量,剧本的架构是建立在专业性质上的编排和考虑,观众吐槽兴许只是没有真正理解编剧的用意,如果剔除了这条线索,或许整个故事就显得过于集中化、目的性过于强烈,少了一些由郑胜利和郑西坡这条线索带来的更加生活化的观感和更加舒缓的诗意;另外一方面, 《人民的名义》即使有网友眼中所谓的“注水”成分,但凭借一众老戏骨的撑场,还是可以达到瑕不掩瑜,再加上剧本所塑造的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丝丝入扣的情节推动,“汉东男子天团”的霸屏就可想而知。

  而观众对于《人民的名义》的接档剧等一系列“注水剧”的愤怒无非是认为接档剧的品质落差太大,与此前想象中的“敢接我们收视过8的剧,一定很厉害吧! ”大相径庭,观赏的心情自然跌到了谷底,甚至怀疑自己看到的是一部“假电视剧” ,这个锅当然首当其冲要甩给这类“注水剧”背。有专家就曾炮轰,电视剧“注水” ,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 “电视剧长,销售额就高” 。因而,一些电视剧制作单位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剧集人为拉长,而播出单位考虑到电视剧没有一定长度,就创造不出可观的广告收入,也会明里暗里地迫使制片方“添料”拉长,由此而导致电视剧质量的整体下降。

  诚然,给电视剧“注水”的举动,是制播双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驱使下形成的一种“无奈”默契,而在不能轻易改变当下电视剧商业利润分配体系的情况下,根治这一顽症就不是信手拈来之事。在过去,有些“注水剧”能够成为备受推崇的“全民爆款” ,无非是因为在一众的“裹脚布”中,它是同档期里最耐看的一块而已,而当市场充斥着各种品质不一的“注水剧”时,观众唯一能做的,只能是从矮子里拔将军,这就无法指责观众的审美品位太差,实则是电视剧行业本身的制播体制里“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的不断延续和扩大。

  在这种背景下,观众看完《人民的名义》后再吐槽其接档剧等一众“鲜肉剧”“注水剧”品质低下,其积极意义就在于,它说明了观众想看、爱看良心剧、精品剧,而且大多懂得“良心”所在、精品之“道” 。只要良心剧、精品剧越来越多为人们所看到、所接受,与“鲜肉剧”“注水剧”两相比较、高下立现,后者就会被网友吐槽,被观众唾弃,最终被市场抛弃。如此,倒逼电视剧从业者多树“良心意识”“精品意识” ,逐渐改善整个电视剧的制播生态圈,起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比如,在情节以及人物塑造上下足功夫,若是不能阻止面瘫的“鲜肉”入剧,那就在指导“鲜肉”演技上多加以督促,逐渐提高“鲜肉”们的从业责任感……从诸如此类的细节入手去改善整个电视剧制作环节,用良性的发展趋势规避直至替代沉积的劣根,最终形成良好的制播机制,才能改善行业风气而不再被一众网友“甩锅”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