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担当起梅花奖演员的责任
——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走进福建漳州
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2017我们的中国梦——送欢乐下基层”漳州行慰问演出4月19日在福建漳州市人民剧场举行。梅花奖获得者龙红、武利平、杜欢、杨俊(男) 、于兰、陈小朵、杨霞云、杨俊(女) 、陈澄,两次梅花奖获得者史佳华、刘子微、林为林、刘丹丽和三次获得梅花奖的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先后为观众献上了独唱《我和我的祖国》 、赣南采茶戏《钓》 、京剧《杜鹃山》 、晋剧《大登殿》 、歌剧《卡门》 、京剧《三寸金莲》 、婺剧《白蛇传》 、黄梅戏《女驸马》 、淮剧《祥林嫂》 、二人台小品《一年更比一年强》 、昆曲《吕布试马》 、歌剧《洪湖赤卫队》 、昆曲《林冲夜奔》等选段和节目,第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获得者陆逸红演出了漳州本地剧种芗剧《保婴记》选段。当晚下着大雨,近千名观众赶来观看演出。
第28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5月将在广州开赛,梅花奖艺术团成员纷纷讲述自己从艺和获奖的经历,表示到基层演出很好地锻炼了自己,让自己更自觉地担当起梅花奖演员的社会责任。
“我这个年纪能获得梅花奖,和院团的培养分不开。 ”第27届梅花奖获得者、 80后婺剧演员杨霞云说,她获得参赛资格后,所在院团全力支持,并没有把梅花奖仅作为她个人的事来看待,而是作为整个院团和剧种的一件大事,连剧中龙套的挑选都没有丝毫马虎。“走上舞台,感觉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我特别感动,从观众的掌声中听到了肯定、喜爱,心里特别高兴。 ”杨霞云说,得了梅花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两年来,梅花奖艺术团的“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她几乎一场不落地参加,“想让各地的观众都能知道我们金华有婺剧” ,同时她也在帮助90后的演员共同进步,“我的老师在她自己最辉煌的时候把很多剧目传给了我,成就了我,我有义务把这些剧目传下去” 。
以楚剧《东方税官》 《思情记》获得第14届梅花奖、以歌剧《洪湖赤卫队》获得第22届梅花奖的演员刘丹丽,她的梅花奖记忆有苦有甜。那时剧团经费有限,到北京演出很不容易。天儿很冷,剧团住在平房里,很多人住一间,烧炉子,刘丹丽睡在炉子边上,上火、鼻塞、嗓子哑、胸口疼,想咳嗽又咳不出,低八度都唱不出来。当时还在排练,戏在不断地改,来不及去医院,她就自己吃了很多药,其中还有激素,然而上场时竟然唱出来了,还越唱越好。熬过两场演出,去医院一检查,嗓子已经严重化脓。“精神力量在支撑着我。 ”刘丹丽说。
获得梅花奖后,刘丹丽曾长时间楚剧和歌剧兼顾,后来,她成为歌剧《洪湖赤卫队》韩英的扮演者。“当时《洪湖赤卫队》在保利剧院演出,我自己买了一些票,想请专家来帮我看看,我转型是不是成功,票很零散,位置也不好,但专家看了演出后,他们肯定了我。 ”刘丹丽把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技巧结合在歌剧中,既没有脱离人物,又很协调。“学了戏曲,有了手眼身法步,对人物把握会比较准确。 ”刘丹丽说,她一直在琢磨,怎样把戏曲塑造人物、吐字行腔的技巧用在歌剧里。“比如唱‘任你是刀山火海,难动我韩英半点心肠’ ,用美声唱法,会很有力度;而唱‘秋风阵阵吹进窗’ ,适合柔美的小腔,楚剧唱腔很有地域特色,就可以融入其中。 ”
“苦着、累着、快乐着。 ”第3届和第10届梅花奖获得者、昆曲武生演员林为林说,两度获得梅花奖,中间相隔20年,经历了许多社会变迁,不变的是对昆曲的坚守。第一次获得梅花奖时,林为林只有21岁,学戏7年。 “老师都是刚从牛棚里放出来的,焕发了很大的热情来教我们,那时没有电视、手机,我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功,学了很多戏。 ”林为林说,看着同一届获奖的裴艳玲、李光、彭丽媛、汪世渝等艺术名家,他感到诚惶诚恐,下定决心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上世纪90年代,戏曲艺术饱受大众文化冲击,门庭冷落,林为林也曾想过改行,但为了不辜负梅花奖,还是坚持了下来。让他第二次获得梅花奖的《公孙子都》 ,可谓十年磨一剑,曾九易其稿。戏演到最后,要翻2 . 5米的高台,排练中林为林两次骨折,这个动作只能由起初的脚先落地,改为身体先落地。直到现在伤过的地方遇到换季还会隐隐作痛,可是林为林说,这种磨难,对于武生演员来说是经常的事。“去年我演《大将军韩信》 ,南方三伏天,一个月演20场,也苦也累,但总要对得起观众。 ”林为林今年50多岁,他说,能演得动就演,演不动了就教,这一辈子与戏结缘,便永远不会背弃。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