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照片是一个中国人拍的,拼贴的方法用得非常好,实际上这种方法是西方人的特长。这组作品是一个外国人拍的,但这种虚的感觉,特别有中国味道。 ”在日前于河南郑州举行的2016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期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在一场名为“中国摄影研讨会之中西文化语境下对当前摄影作品的解读”的学术活动上,与来自全世界的专家分享她对本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参展作品的印象。
6月26日,随着在郑州升达艺术馆的相关展览落幕,延续一个月的本次摄影节展活动也宣告正式结束。不过,这场摄影盛事给摄影界带来的思考并没有结束——虽然摄影被称为是国际性语言,但产生于特定地区、特定文化圈的影像,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国际交流愈加丰富的大背景之下,一个地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在其他地域文化背景的读者眼中,是如何呈现的?作为作者,如何更好地用摄影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作为读者,如何深入地解读作品蕴含的本来的意义?特别是在我们着力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中国影像跨越文化差异,真正为国际读者所接受?这都是当代摄影人急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宋靖分享的案例,正是这些思考中的一部分。
“不要照搬,因为你的血脉里头缺少这些东西”
宋靖是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评委之一,面对本届国际影展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万余幅投稿,她最为直接地感受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拍摄的作品的差异。比如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东方文化里比较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思考得比较多,而西方文化偏重于逻辑和推理。类似这样的差异,宋靖列了很长的一串。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也经常谈到,一些西方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不可以去做?比如有一些摄影家,自己参与表演,或者自己参与到作品里面,总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追溯到文化上面,就是中国人没有那样的观看习惯。 ”宋靖说,“我们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和自觉去传承我们的文化。西方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我特别想说的是不要照搬这些东西,因为你的血脉里头缺少这些东西。 ”
当然,在宋靖看来,尽管在创作上会有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但东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包容和互相学习的,就像她举的中国摄影师用“拼贴”的方法和外国摄影师用“虚”的感觉的例子一样。“西方摄影现在在中国文化的挖掘和吸收方面非常多,因此,我也想跟我们国内的摄影师说,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宝库,我们应该立足自己的文化本体,想办法去丰富我们的摄影作品。 ”
“伟大的作品,能够跨越不同的地理区域,跨越各个不同的文化”
“全世界的人都对其他人非常感兴趣:其他国家的人怎么想,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他们所做的事情与自己有哪些共同之处……这对于艺术创作是一个巨大的动力,无论采用哪种媒介,都是如此。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么看待各个国家不同的摄影作品,以及人们如何能够理解并且欣赏他们所看到的? ”来自冰岛的摄影家、策展人、冰岛《晨报》编审、雷克雅未克摄影学院讲师艾纳·英格尔森,对于摄影是一门国际性的语言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
艾纳·英格尔森表示,镜头只是一个记录的工具,它本身不能够发挥任何作用,最重要的是创作者,他用设备来记录或者表达他自己。“我想人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对于有些东西是有着不同的理解的,比如说社会纪录片,或者一些基于国家传统的艺术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观众因不同的背景以及知识,就在他欣赏作品的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纳·英格尔森特别强调:“什么样的作品是伟大的作品?能够跨越不同的地理区域,跨越各个不同的文化!当然,首先,不一定是非常伟大的作品,但质量一定要非常好。 ”
艾纳·英格尔森至今还记得,很多年前,他在法国看过一个关于中国的摄影作品展览,“有很多熟悉的主题,但是同时对我来讲,非常不同,非常新奇,也让我感到非常激动。 ”
“要做让别人尊重我们文化的展览”
到国外办摄影展介绍中国,正是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情。而她从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到底要给西方看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陈小波说,她到国外看到很多关于中国的展览,“这么几十年来,其实我们拿到国外的关于中国的展览是不太真实的” 。这些展览包括两个极端:一种是美好的中国,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比如说用红灯笼、狮子舞、婚礼等来表现中国的繁荣,让西方长时间沉迷于简单的中国符号里头;还有一种是专门表现中国负面的东西,太专注于表现边缘人群、边缘故事,比如说艾滋病、环境问题等。在陈小波看来,两种展览的问题,都在于没有反映出一个真实发展中的中国。
“在国外,很多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告诉我,其实西方人最想看到的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鉴于此,陈小波希望以后做这样的展览,需要培养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策展人。在此基础上,策展人还必须得了解国际语言。“我们都知道策展人是拥有摄影资源的人,但是我觉得在国外做展览,必须要对拥有的资源能够去伪存真。我们要做的展览应该是全世界共同感兴趣的、表现人性的展览。我们做的展览还应该是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有关的展览,有故事、细节、温度、情感。专业的策展人应该放弃高大全和红光亮的思维,放弃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图解。否则,那种庸俗的美学表现,只会让别人看不起我们的文化。我觉得好的展览应该是一座桥梁,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我们要做让别人尊重我们文化的展览,而不是看不起我们文化的展览。 ”陈小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