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过程蕴含在生活当中”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交响乐团在厦门、福州建立创作基地,多位作曲家参加授牌仪式时谈到地域文化与交响乐结合问题,认为——

“创作的过程蕴含在生活当中”

  “带领乐团出访演出,经常困扰我们的就是曲目。我们走了许多国家,不管到哪里,西方观众关注两点,一是这个交响乐团的实力,通过我们演奏的一些保留曲目来体现,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听中国的交响乐作品。 ”

  4月26日、 27日,中国交响乐团厦门、福州创作基地挂牌,著名指挥家李心草在挂牌仪式上谈到这些年出访演出的经历,感慨颇深,“一个一流的亚洲交响乐团,如果只演奏西方作品,西方观众会说,这个乐团很棒,模仿我们欧洲文化很像。只有让他们听到我们国家自己的作品,才能消除这种偏见。代表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在哪里?在不同地域文化中人们的生活里。 ”

  “音乐不能成为作曲家的玩物,应该走向人民。人写,写人,为人写。 ”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在谈到近30年来中国交响乐创作存在的不足时表示,一些作品用风花雪月来掩人耳目,其实揭示着创作者内心的空虚。一些作曲家关在象牙塔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创作越来越脱离人民、远离社会,和人们的实际需求不相干。

  “正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要用人的感情、感受、感觉、感悟去创作人的音乐。写人要深入生活、深入人心。 ”鲍元恺说,“要写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春种秋收,写人的灵魂、风骨、信仰,这才是写人。 ”有的作曲家孤芳自赏,表示作品就是写给自己的,鲍元恺对此非常不认同,“音乐就是为老百姓写的,一部音乐作品最终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作曲家使用了什么技术、个人觉得如何,而是取决于它在人们心中产生共鸣的深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广度。 ”

  近年来,中国交响乐团创作基地先后在重庆、云南、福建安家,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介绍,要建立中国自己的交响乐话语体系,要和世界交响乐实现平等对话,原创作品极为重要。创作基地在西南地区,面对的是少数民族资源,在东南地区,面对的是海峡两岸资源,这些地方音乐素材丰厚、民间文化多样,有利于作曲家根据自身意愿有选择地采风创作,“要让作曲家们在深入生活当中,接地气,攀高峰” 。

  一些民间艺人很珍视自己从事的艺术,不会轻易把它告诉外人,这是有些音乐只有在当地才能听到的原因,也是深入采风的必要所在。李心草表示,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间艺术素材特别丰富,有利于作曲家从中提炼出中国韵味,作曲家要和民间艺术家成为好朋友,以自己的专业精神赢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千方百计把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出来。

  地域文化与交响乐的结合,对于作曲家来说是一个有趣的课题,曾以闽南文化、南音为素材创作交响乐的中国音协理事、福建省音协副主席吴少雄对此颇有心得,他介绍说,南音的交响乐创作有几种方式,有的是用南音的曲调,以交响乐的配器丰富,有的是把南音的元素、核心音乐语言、乐器用在交响乐中,但是它的表述、展开方式是交响乐思维。“不管用哪一种,重点是要融入南音文化。”吴少雄说,“南音是古乐、是雅乐,这些美学特质一定要保留,不然神韵就没有了” 。

  吴少雄曾在一部交响乐作品中述写“泉州的一天”,从清晨的钟声,写到中午的集市,从黄昏开元寺的暮禅,写到夜晚潮声中对战争的回忆,泉州的文化蕴蓄其中。“交响乐体现文化诉求完全是通过听觉,它表达的是最直接的、最本质的精神内涵。创作者要想在交响乐中融入一个地域的文化,不能只在形式上汲取,更要从文化内涵上、美学特征上、艺术品位上思考,这样的区域文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音乐;要深入音乐本体研究它的形成、发展、特色,构思立意中有了这些,创作出来的交响乐才有分量,才能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立得住。 ”

  “我到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会把自己的感触写成交响乐作品。这并不完全是素材转化成作品的过程,而是先深入生活,有了体验,不由自主地对它产生爱,继而有创作冲动,这才是真实的。不是坐在家里关起门,拟定一个创作计划,按程序写,这样写出来不会感人。”鲍元恺在厦门、台湾各生活过十年,为台湾创作了交响乐《台湾音画》,包括玉山日出、安平怀古、宜兰童谣、恒春乡愁、泰雅情歌、鹿港庙会、龙山晚钟、达邦节日八个乐章,为厦门创作交响乐《厦门》 ,包括梅、鹭、楹、海四个乐章。鲍元恺表示,这些创作资源是两地生活的赠予,“音乐创作有四个要素,直觉、激情、灵感、想象,这都不是你可以设计的,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创作的过程蕴含在生活当中。 ”